周未,想在休市时间寻找大盘涨跌的原因,报刊读了不少,也翻阅了大量相关报告,总体印象是:大盘短期内需要等待上涨与下跌的理由。
今天大盘下跌惯性,来自于市场对政策利空的担忧,和对现实大盘动向的茫然。
周边市场也一样,各国政府都担心经济复苏出现反复,都在调控市场。
新股发行、上市,其速度一点也没有放缓。高发行价与高市盈率,仍然高高在上。50元以上的新股发行价格。时常见到。
发行价被高估,破发就是必然,大盘国企股破发已成习惯。我们发现:在大盘国企上市之前,其公司老总多是自我感觉良好。上市破发,却不见他们出来说点什么。等其股票高价发行了,超额融资了,然后上市破发了,嫁祸于人了,这些老总们也就功成身退了,还需要说点什么呢?等下次再融资,他们还会不请自到,还会出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创业板破发的日益临近。打新股的人们,现在明显少了激情。新股第一天上市,常见首日涨幅10%、20%的品种。不要嫌少,你一犹豫,就可能走向破发。中个签不容易,有幸中签,感觉也是耗子尾巴熬汤——熬不出啥油水!
各种迹象表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一方面是重仓,;一方面还在忙着调仓换股。中国的投资基金,依赖政策“奶水”喂养。他们对政策有着本能的顺从与依附。政策继续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房地产成为投资基金们首选出仓方向。此前,央行第一次突然宣布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其实已宣告银行将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这也是明确的政策信号。此前一直滞涨的银行板块,成为近期投资基金重点介入方向。当然,不能说机构重仓股票,就必然上涨,但机构在银行板块的布局,却是明显的,并着眼于中长期盈利目标。
机构只是调仓换股,逢低介入。就仓位看,基金大多已吃得比较饱。但从盘面股票表现、成交量情况看,机构们似乎又不愿意干活。象是缺少干活的动力。一方面: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短期推动行情条件并不成熟。另一方面,一年结束了,正是基金经理们论功行赏的时候。据说有基金经理年终奖金,可至千万。差一些的也在百万以上。有人说:2009年的股市,以小盘、低价、成长、题材炒作为主。投资基金大多陷入被动,但看年报,投资基金的收益并不算差。账面看整体盈利幅度也不算小,只是年底基金的每股净值,相当多的品种仍在1元以下。如果补回去年的亏损,投资基金赚了多少不知长年追随明星基金的“基民”们,是否现在也在敲打计算器,看看一年下来,投入基金的资金现在能收入几许?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不同的只是基金经理与基民们,各打各的算盘,各有各的算法。到底是盈利?还是被盈利?基民们大多心里也有一本账。
我们知道,一轮行情没有银行股,没有房地产两大权重,两大人气板块的帮衬,大盘走不了多远。就安全来说,我也认为银行板块更有价值。但就股性的比较来说,受到政策调控的房地产更具爆发力。特别是在房地产板块全面下跌之后,在政策调控目标完成之后,房地产仍然会是最值得关注的行业板块。看看,各类媒体,七嘴八舌,大家都在声讨房地产价格太高!但更多的人骂归骂,但显然不讨厌房地产,而是在期待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时候,再去买房子。可以这样讲:房地产市场寄托了国人富裕起来之后,太多的理想与梦想。“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说是这样说,现实却是越是大户型,越是豪宅,越是稀缺,越是好卖。价格也越高。不过,短期对房地产股票,还是观望为好。
对想买房子的人,我想说:看好了就买,别再天真的傻等了。政策调控,或是买房的时机。我也相信,房产价格跌不了多少。好的地段,好的房子,不可再生,谁都想要。你以为自己等得起,但很多人等不起。机会一再在等待中失去。那个古老而经典的传说:一西方老太太贷款买房,老了终于还清了贷款,但她享受并拥有自己中意的房子。一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到老终于买的起房子了,但她已经没有时间享受房子了。这个古老传说中的中国老太太,如果在现在,攒一辈子钱,估计最后还是买不起房子。我们发现,传统攒钱的速度,肯定比不上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速度。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今天缩量明显,技术性的反弹随时会展开。如果选股,还是低价题材股与小盘成长股更适合波段操作。
文章转载、讲座,及其它请联系叶弘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