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个经济热词,专家们为通货膨胀是否到来、通货膨胀何时到来而争论不休。昨天刚刚公布的2009年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的确很给人鼓舞。2009年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在非常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这样好的经济指标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在对亮丽的经济数据高度乐观的同时,也难掩经济发展的困局,也应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极大的忧虑。
首先,从“8.7%的增长”来说,其增长源泉并不是真正来自质量创新的进步和结构的调整,依然是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的,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不可能稳固,必然是难以持续的。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2008年加快23.3个百分点,支撑着物价快速上升,而价格的涨落和百姓钱袋子相关度更大。
其次,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相关金融数据来看,货币供应量增幅达到20%以上,而CPI为-0.7%。笔者以为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数据的结果,而应关注数据本身变化的实质。从CPI、PPI去年的走势来看,CPI指标已经连续5个月上涨,而PP指标I也连续上涨了5个月,而从近期的物价涨幅来说亦是惊人,说明事实上已经有了通货膨胀,或者说风险已在眼前。而从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的一篮子商品来说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房价没有包含其中,从而使得统计数据失真,这为政府判断经济发展的态势提出了严重的考验。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去年实行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因此,政府必须控制好流通中的货币量至为关键,前期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流动性的管理,回收市场的流动性,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我国的民间一直存有大量隐性民间资本,如何解决这些资金的利用率仍是不小的问题(比如前期大蒜、辣椒等的疯涨,以及房价的疯涨与之密不可分的),为此,政府应该放弃“国进民退”的企业改革战略,一视同仁地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使得这些资金真正进入实体领域,这样资金的泛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通胀才有可能减弱。
再次,从一项针对2009界已就业大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月收入1902元,平均月支出1275元,平均每月盈余627元,其中22%的已就业大学生与月支出之差为-250元至250元,成为“月光族”,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挡墙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是增长之源,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政府把稳增长和保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百姓增收寻找可靠的途径。
入冬以来,由于雪灾和低温天气,导致蔬菜水果的价格不断攀升,这些支出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感到担忧。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财税、货币政策手段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这些方面采取投资倾斜政策,规范流通秩序,遏制某些领域非正常的价格过快上涨。比如,“房地产”这个最敏感的问题,政府绝对不允许房地产这种生活必需品成为投资对象。而对于粮价上涨也好,物价上涨也好,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物价上涨,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失去了保障,社会能长治久安吗?
最后,百姓对腐败问题是极为关注的,这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体现点,因此不要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些事关政府面子而无关人民生死的形象工程。同时真正转变结构,实施深刻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摧毁垄断,使得国企创造的价值直接体现为人民的福利,通过改善民生尤其是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的民生来扩大内需,让市场在增加供给和促进消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苦难,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如果政府不能下决心解决困扰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扩大消费最终会功倍事半。因此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良机帮助老百姓想办法增收减负,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能凝聚民心,这才是我们重点要做的。
因此,不管去年的经济数据如何?相关人士如何通过数据解读通胀的概念,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的经济发展真正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为此,政府应该着力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扩大就业,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继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和购买力,这才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