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立冬时节的昌黎七里海夕阳美景


 

立冬时节的昌黎七里海夕阳美景

 

董宝瑞

 

今天是腊月初七了,有点冷,却还没有前些天冷得蝎虎。

前几天,转贴了常年工作、生活在昌黎海边的新开口渔港的昌黎和讯博友战海湾,在一个多月以前在昌黎沿海拍摄的七里海夕阳红美景组照,惹得不少博友和访客喜爱。今天,转贴两个多月前马霑在同样一个地点拍摄的组照《夕阳西下的七里海》。

登上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向南偏东方向俯瞰,游人便会清晰地望见在渤海岸边那如金龙般蜿蜒横卧的沙坨峪内,有一片粼光闪耀的湖泊,像面硕大的明镜似的镶嵌在沿海平川,那就是渤海沿岸独一无二的潟湖——七里海。

七里海位于昌黎县城南偏东16.5公里处,地处黄金海岸旅游区的中段,介于国内滑沙旅游项目的发源地——国际旅游滑沙运动中心与有着独特的大漠风光的翡翠岛之间。其水域长约5.5公里,宽约2.6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水深1.7米左右。七里海之名,最早见于《明史·地理志》,以水域宽有七里而得名;《明史·地理志》将其记为“古溟海”,表明其大约系“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水经注》语)时所遗。七里海曾经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为渤海沿岸较大的淡水湖泊,被称为“七里滩”;湖水中曾长有不少莲藕、菱角、芦苇等,据说那时的风光堪与冀中的白洋淀媲美。清朝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滦河涨溢,泛滥成灾,九河之水几乎都挤在其地无法涌入大海,湖水高涨,最终冲开海岸线上像堤坝一样高大而横遮海岸的百里沙丘,形成了一个新开口,从而使七里海与渤海连通,一下变成了海水与淡水融汇的潟湖。

以新开口与大海相连的七里海风光旖旎,淡蓝色的湖水一望无际,波光潋滟;其靠近渤海的东岸——有着“京东大漠”美称的翡翠岛一带,槐林葱郁,沙丘高耸,似翠蛟托起的一座又一座金字塔。置身碧水、金沙、绿树交织在一起的七里海畔,往往使人有恍如误入美丽而神妙的童话世界的感觉。七里海由于咸、淡水交融,生有一种俗称“扔蹦鱼”的鲇鱼,非常憨实可爱,极易垂钓;又因七里海夹于海、陆之间,沿岸到处是杂草丛生、树林密布的湿地和沼泽,自然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历来为诸多旅鸟、夏候鸟的最佳过往或栖居之地。每年春秋和盛夏,光临这里的旅鸟和夏候鸟成千上万,多达四百余种,其中不乏珍奇水禽;仅在1994年秋天,中国鸟类环志中心的专家就在这一带一次发现38只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鹳逗留。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里海,自然生态资源正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已在近些年与距其较近的滦河口,和北戴河海滨一起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观鸟区之一,每年涉足这里的观鸟专家和爱好者不计其数。

马霑拍摄的这组《夕阳西下的七里海》,画面很美,也很富有生机与活力,色彩艳丽,充满诗情画意。当时之所以没有及时转贴,是因笔者集中编发介绍中学时代的老照片等系列文章。好在,好菜不怕晚。寒冬腊月,欣赏初冬时节的大自然秀美风光,别有一番滋味在里头。

 

2010121晨于碣阳书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摄影:马 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