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保值增值是一个伪命题


外汇保值增值是一个伪命题

朱大碌

有媒体报道,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格罗斯和首席执行官埃利安接受采访时表示,应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央行外管局局长易纲邀请,PIMCO基金经理朱长虹将于明年2月回到中国,担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朱长虹将帮助管理2.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人。

这样巨额的资金由外国人管理,归外国人使用,举世罕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在国外,此举必然在议会等掀起轩然大波,而在中国只用“保值增值”就轻轻带过(竟然没人大什么事)。

 

保值增值真的可以解释这样罕见的巨额资金使用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潜台词:外国人专用

 

货币类保值增值对于国家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按经济学原理,货币类的保值增值只适用于个人、企业,并不适用于国家。

因为国家是货币发行者,个人、企业存钱、赚钱、保值增值的做法,对国家完全不适用。

国家只要开动印钞机,钞票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存钱、赚钱、增值,有什么增值能比得过印钞机?

 

如果国家也象私人一样把钱都存起来增值,那老百姓还有钱用吗?

同样的道理,如果政府的外汇要保值增值,要请外国人来管理的时候,其潜台词也就是这些外汇归外国人专用,中国老百姓不能用。

 

政府手上的外汇是哪来的?是印人民币从企业、私人手上换来的,所以政府的外汇也就是人民币的衍生物。

 

政府如果囤积货币牟利,就意味着老百姓的使用权被剥夺。

如果囤积外币,则不仅意味着本国老百姓被剥夺使用权,同时还意味着汇率扭曲,价值规律被践踏。

 

外汇损失小 外贸损失大

 

人民币兑美元的真实价值本来是21,如果想当然地要“稳定”在71,当然不可能靠市场实现,于是只有动用行政手段,印人民币购买国内市场的外币,中国政府的2.3万亿外汇储备就是这么来的(已经占用16万亿人民币,还在不断增加,一旦停止汇率就无法“稳定”)。

 

这样一来中国值3元的东西外国花1元就可以拿走,而外国值1元的东西中国却要花3元去买进,这样的贸易与白送有什么两样?

 

其它出口大国都是高价出低价进,唯有中国是低价出高价进,明明是亏本生意,还忙得不亦乐乎(即将荣任出口第一大国),大量的物质财富以贸易的名义源源不断地“补贴”西方,以致外国人受宠若惊。

但不劳而获毕竟不是正道(这不某大国就发生了危机),人家的劳动者也要就业,于是各国纷纷祭起反倾销的大旗,有人还恩将仇报地给中国扣上一顶“破坏世界经济平衡”的大帽子,连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要往中国头上赖。

见过搞贸易的,没见过这么搞贸易的!

 

中国的产品、资源、环境、劳动力、人民币都不要保值增值,唯有外国白条要保值增值,这是多么奇怪的逻辑?

 

一提汇率、外国国债,常有专家说中国的两万多亿外汇要受多大多大损失,但比起中国外贸的损失,外汇的损失可说是微不足道,有没有专家能好好算一下中国外贸的损失(结果可能石破天惊,至少在数十万亿)?

 

为保人民利益必须改革

 

为了遏制中国的财富流失,确保人民利益保值增值,以下改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1、央行停止购买外币,外币由民间交易,汇率由市场决定。原属央行的外汇管理局划归银监会,由汇率操纵者变身为严厉打击操纵炒作汇率的市场维护者,让价值规律主导汇率。

 

2、现有的外币储备划归国资委管理,限制使用,不得购买任何外国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只能购买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以及赎回国内外资股权。中投、中金之类的投机公司全部撤销。

 

3、取消出口退税以及对外资的其它优惠,按国际惯例实行国民优先、国货优先,象日本那样将中国境内的外资控股限制在行业的10%以下,确保中国经济的自主调控能力。

 

4、充分利用人民币资源,至少拿出数十万亿人民币国债设立绿色转型基金,投资风电、太阳能、沼气、秸秆制气、电气化铁路、电气化公路、电动车等,创造大量绿色可持续的就业岗位,以迎接廉价出口资源企业、外资企业的安乐死。

 

5、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劳动价值,让企业的工资待遇向公务员看齐,并且略高于公务员,扩大国民基本消费,扩大内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确保劳动成果回到劳动人民手中,实现财富共享。

 

 

这些改革措施将带来以下变化:

 

1、              人民币价值回归,兑美元汇率将稳定在2-3:1,中国货出口数量减半,出口价值倍增,实现保值增值。

2、              经济结构转型,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外贸占GDP降到20%以下,与国际接轨),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国际关系正常化,在平等互利、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与外国正常贸易,以自己的消费力平衡自己的生产力,维护世界经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