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土壤是什么?假如过去十年没有谷歌


  保罗·克鲁格曼用这样的字眼总结刚刚过去十年美国的经济进程——“一个大大的零”。《时代周刊》用“地狱般的十年”向上个年代说再见。身在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中国,我们过去十年辉煌的经济成绩似乎可以让我们对美国精英人士的这番自省自蔑一带而过。

  然而,外向型经济的局限、世界资源的稀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然庞大的经济躯体,意味着未来二三十年我们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一次远离目前投资主导粗放型的根本变革。

  人人现在都知道了拉动内需发展消费型经济。但如果我们只知道消费,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西方经济发展的教训,更没有领会依然鲜活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欧洲经济已经在2%左右的低经济增长区间徘徊了十几年有余。人口老化,创新不足,福利过高,长期结构性失业问题,那里的人们翘首期望能有更多像诺基亚、宜家和红牛的创新公司。

  美国经济的问题表面上是过度消费、储蓄不足,但其核心问题其实也是创新不足,尤其是过去十年里的创新不足。现任美国国家经济顾问主席劳伦斯·萨穆斯在1999年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在世界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夜,他指出美国金融系统成功的秘密在于,金融领域的创新。

  创新是好事,但依赖金融领域的创新刺激美国经济却是极度危险,安然、世通、次贷、雷曼、AIG这些轰然倒下的巨人都有其创新的成分。只不过是虚假的创新,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刺激了上一轮美国经济增长的次贷“创新”。

  虚假的金融创新背后透视出美国过去十年里实体经济中创新的匮乏!这从以下美国各个年代成功上市并存活至今、市值接近或超过千亿美元公司名单便可见端倪:

  1970年代:英特尔公司

  1980年代:苹果电脑、微软公司、戴尔公司和一系列生物制药公司

  1990年代:甲骨文公司、亚马逊、雅虎、思科、高通、电子港湾

  2000年代:谷歌公司

  闭起眼想一想如果没有这连串的创意,美国乃至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答案是像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一样。假如这一连串的创意中没有谷歌呢?

  不经意间,美国在过去十年的创新水平仿佛已经倒退三十年。上一个十年唯一像样的创新竟然就是谷歌。假如没有谷歌,美国过去十年经济进程恐怕将是倒退。为什么呢?

  谷歌已经不只是一个搜索引擎,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就像马云宣称假如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消失,中国数以千万中小企业者,个体经营者都将面临停业,失业,破产,为什么?因为,马云构造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结合鼠标水泥的生态系统,里面数千万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谷歌也是一样,只是这个生态系统要大上百倍。因为,谷歌超越买卖,成为了信息的汇聚点,成为了无形无核无所不在的互联网门户。它已经不只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排在迪士尼公司和新闻集团之前的、世界上市值最高媒体公司。

  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最近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指出,对美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保持乐观,因为这个国家依然能创新。他说“谁会想到三十年前,新墨西哥州宾馆里喝着可乐啃着匹萨听着摇滚乐的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正捣鼓着的一套软件竟牵动着美国未来三十年的经济命脉!”

  比尔·盖茨在从微软卸任前从不隐晦让他睡梦中常常惊醒的是,梦见在一个不知名的车库库房里,两个不知名的年青人正捣鼓着引领下一个经济浪潮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将会让微软成为“创意性毁灭”的牺牲品。

  由两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退学的博士生在加州硅谷一个库房里创立的谷歌公司正是这么一个让人既乐观又可怕的创新产物。美国《纽约客》资深媒体评论人,新书《被谷歌了的世界(Googled)——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之终结》作者肯·奥列塔创造了这个新词“敌友(Frenemy)”(英文Friend和Enemy的相加)来描述以谷歌为代表的新媒体与旧媒体公司之间,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关系。

  然而,谷歌公司让人既乐观又可怕的并不只是这些。《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指出:谷歌公司的诞生是一个“高度不可能”的事件。至少有一点,谷歌两位犹太裔创始人之一的塞吉·布林来自一个在前苏联深受排挤的科学世家。假如他们一家没有被官方允许离开前苏联,假如他们没有获得签证移民到美国,假如美国的教育体系没有给这样的“外来工”子女一个平等受教育机会,布林与佩奇也许就不会在斯坦福大学相遇。这一段改变世界的友情便不会发生。历史便将不同。

  让股神巴菲特忧心的是,在2000年代由于小布什的“反恐”政策,不知有多少潜在的“塞吉·布林” 签证被拒而被排除在世界创新的摇篮之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每隔五年美国需要一个全新的创业浪潮来提供一个全新的就业来源。下一个浪潮就是生物技术”。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是2003年。

  但是,小布什的保守思潮、对干细胞研究等生物科技公共投入的狠掐,以至于预想中承继互联网浪潮的生物科技世纪迟迟没有到来。过去十年难得有延续互联网浪潮的谷歌独撑美国创新的门面,但更多的“谷歌”只怕已被保守的思想所桎梏,“次贷”成为了美国最好的“创意“,其毒性悄悄蔓延全球。

  中国正走上创新之路,可谓成绩斐然同时步履蹒跚。有一点,我们的创新还主要以国家为主导。我们的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这与已被证明最成功的个人自主创新模式很不同。看一看前面令世人离不开的个人电脑、谷歌、维基百科到微软,这些改变世界的创新,无一不是由胸怀理想、饱含创意、两袋空空、默默无闻的草根级年轻人物在车库里、仓库里制造出来的。

  我们的创新之路不缺草根,也不缺年轻人的理想。我们成为了汽车大国,能说的只是车库和库房也许还不够多。但在这一个个改变历史的创新中,诸如斯蒂芬·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涅克在里面摆弄出第一台苹果电脑的车库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空间,而是创意和创新所必须的一个独立的思想天地。而在全球化想法经济时代,给年轻人一个思想天地的是流通的信息。

  没有谷歌的日子不是末日,因为还有其他搜索引擎。然而,今天当任何一个经济发展前列国家缺乏了充分的创新,以今天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性,任何一个别国都不能幸免下一次经济危机的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