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总想着提高爱心伞的回收率


  文/李清

  去年12月3日起,一批批爱心伞被挂在重庆主城100个爱心亭,供市民免费借用。40多天过去,据爱心亭管理办公室统计,分4批投放的8000余把爱心伞,只有2把归还。(《重庆晚报》1月15日)

  其实,类似爱心伞“有借无还”的事,在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媒体也进行过多次报道。重庆市爱心亭管理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弋豪提出,前几批爱心伞归还率低,不能说明借伞者的素质低,而一些市民则建议,在爱心伞借伞点强化标识,如伞上喷涂“请归还”字样,同时可实行就近归还办法,以提高爱心伞使用率。应该说,他们的见解都是不无道理的,也是善意的。

  然而,在伞上喷涂“请归还”字样,实行就近归还制度,这些被借出的爱心伞,就一定能有很高的归还率吗?笔者以为仍不能太过乐观。这主要倒不是因为多数市民自私自利,想把爱心伞占为己有,而是因为国人普遍有点大而之,在小事上还不能最严格地要求自己。

  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提高爱心伞的归还率,当然可以培养市民的诚信度,提高大家的文明素质。但笔者觉得这样做意义并不大。一方面,现在最便宜的伞不到十元钱,进行循环使用还要专门管理,成本有点高。更重要的是,在爱心亭里放置爱心伞,初衷是为了方便市民,向市民献爱心,而非检测和培养诚信度、公德心,爱心亭毕竟不是文明办。在伞上喷涂“请归还”字样,因时间地点不便不能及时还伞的人,可能会有心理压力,会不愿意借用爱心伞。

  当然,听任爱心伞“有借无还”,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一来,原本想循环利用的爱心伞,会无法持续发挥作用。但是,我们能否有其他的思路,既不让借伞者有心理负担,能放松地感受爱心,又能让爱心伞的事业能持续下去,不需要填无底洞呢?笔者以为方法是有的,比如,可向市民征集雨伞作为爱心伞。更可以征集感兴趣的企业捐献几万把爱心伞。当然,可以在伞上印上企业的名称,作为给企业的回报。笔者相信,会有企业愿意成为爱心伞提供者。

  一把伞的寿命没有多长,就算市民都能归还爱心伞,也需要不断补充新伞。如果不再绞尽脑汁考虑伞的回收,而在增加伞源上想办法,爱心伞的问题或许可轻松破解。市民能心情轻松获得爱心,时间长了,文明程度自然会提升,在别的场合将爱心施予他人。这难道不很好吗?

 

  发表于长江日报,详见: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0-01/16/content_2570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