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捎带访问了一下google.com,让我吃惊的是,它已经不再像往常一样跳转到Google.cn了。我明白,以后我们要改口“谷歌”为“Google”了。(注:现在又开始跳转了,似乎Google在调整,难道在纠结?哈哈)
在过去的24小时里,你看到的关于Google事件的评论应该多如牛毛。其中的纷纷扰扰相信已经很难辨别。我也是一样。整个事件或许已经超过了互联网本身,甚至也不是一个商业事件,或许有更强有力的东西在背后施展作用。
我试图跳出这一切,重新来审视事件本身。看看其中的一些疑点:
1、假设Google在华的市场份额不是如此糟糕,或者让我们推导到极致,假设Google是中文搜索市场的垄断者,就像它在很多拉丁语系国家一样,这家公司还会有如此惊世骇俗的决定么?
先别急着做出回答。让我们看看韩国,Google曾经在2009年初在这里大规模裁员(约30名员工,占一半)。并且Google也曾经声称“将重新审视在韩国推出Youtube服务”,这和Google对待中国市场颇有些雷同。
另一个事实是,Google在韩国的业绩比中国还糟糕。它和Yahoo在韩国可谓难兄难弟,被naver挤兑得没多少空间。Google Koera也基本上是Google in Koera。
如果这个类比成立的话,那么,也许业绩不佳是Google考虑撤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在Google发表在博客的声明中,Google给出的理由大概是:惹不起,躲得起,咱不跟你玩了。
也有很多迹象支持这一观点。比如有消息显示,李开复在位时,Google总部就曾经试图拿掉中国市场,后在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的斡旋下得以打消。
搜索结果审查、版权纠葛、涉黄、网络攻击事件,Google China成了Google trouble,高层已经对此失去耐心,相比它们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回报,评估之后感觉不值,索性不要。
Google难道不明白政府是不可能向一个商业公司低头的道理?如果政府在Google身上开了口子,后面将会难以收拾。既然明知,还公布这些信息,我想Google已经决定了退出,只不过是争取国际社会的好感。
3、还有两个必然因素:Google在华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并不高,并且Google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领军人物。这两点不用多说。
4、最后一个因素:高调宣布撤出中国,是Google在为争取西方社会的品牌认同做的一次公关策划,目的是挽救之前受相关问题影响的形象。
总结起来,这就好比有这么一个儿子:老给父母惹麻烦,成绩老是不及格,也看不到前途,更没有一个优秀的老师来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关在家里,别放出去了。在众多因素中,我个人认为“成绩不好,看不到前途”是最本质的原因——如果Google中国贡献了绝大多数营收,看Google敢不敢如此嚣张吧,它毕竟是家商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