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公开竞争,又何必保密
重庆300多人参加笔试竞争10个副处级干部职位。公选笔试对考题也严格保密,即便考试结束后,相关部门也拒绝透露任何考题。渝中区组织部负责人称,这是为了保证公招的绝对公正性,也是为接下来的面试流程考虑。(见1月11号《重庆晚报》)
领导干部考试竞争职位,是“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选拔中层领导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通过搭建考试公开竞争的平台,为各类优秀领导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岗位,是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切实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而公开、公正又是保证竞争的必要前提条件。
重庆10个副处级干部职位,300多人竞职,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本无可指责,考试结束后拒绝透露任何考题,也无可厚非,参考副处级干部与招考主管部门签订保密协议,约定不能透露其身份信息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务员一职已是大家谋求职业的首选,中国第一考——公务员考试舞弊行为屡屡发生,何况现在是竞争处级职位,其中利害攸关就更不用说了。但重庆渝中区组织部负责人称“这是为了保证公招的绝对公正性”,这样的“绝对公正”方法不得不让公众质疑。难道公选笔试对考题严格保密,不让公众知道就是“绝对公正”?难道公众知道了就不能“绝对公正”?这对公众是不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忽悠?
再则,即然要公正,又何必要保密呢。这是在保“谁”,又在“密”谁?这样不敢透明的职位竞争,渝中区组织部负责人还大言不惭地保证“绝对公正性”!公众能相信吗?公众才是最好的监督员,透明才是最阳光的竞争。而渝中区组织部门竟然不敢公开参考人员的名字,考试结束后,不敢透露任何考题,这难道是“公开”竞争?这难道是“绝对”保证?纵观林林总总的竞争上岗中的不正之风,最大的不公正就是有些组织部门的不公正,暗厢操作,任人为亲,认钱为用,以至于公开招考对象保密,公开选举候选人指定。今天重庆副处级干部的竞争能逃出这样的操作吗?
其实只要相关部门真正做到按组织原则办事,公正公开选拔好人才,又何必要保密?“保密”还能“公开”吗?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