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枣庄广播电视报


 

 

 

应邀出席《枣庄广播电视报》重点作者座谈会,见到了几位好师友。报社的社长李文女士,总编李靖先生,还有退休多年的《枣庄日报》编委沈国栋老师,市中区委宣传部的吉同志,都是。

“传媒敬业三十年,为人作嫁无悔怨,一扇心窗三只眼,热风吹雨我畅言”——这是我的自鉴。作为一名一直在广播电视一线做新闻采编工作的传媒人,《枣庄广播电视报》自然是我值得倾情关注的媒体之一。在我心中,《枣庄广播电视报》1990年创刊以来,就是一份集新闻性、服务性、实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活周报,她以服务声屏、面向家庭、方便百姓、丰富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为宗旨,具有信息承载量大、贴近百姓生活、直接进入家庭、持续时效长等特点。同时因阅读周期长、发行量大、品味高雅,在鲁南地区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这两年,我从岗位上内退成了一名社会文化自由职业者,多在外游少在家,渐渐和这份报纸的接触有点松散了,但是对她的情感仍有独钟,偶尔有了得意之作,首先想到的总是给她投怀送抱。她呢对我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厚爱,先后刊发了我写的《激情燃烧的乡村岁月》、《胡友松与台儿庄的情感链接》、《久久发,雾中花——静观枣庄人乳山购房潮》、《来生定要叫您妈》等几十篇深度报道与情感散文。这不,新的一年刚开始,一个座谈会,旧有的情感又找到了全新的归依。

座谈会上,社长李文女士介绍了2009年《枣庄广播电视报》的一系列创新之举与成效,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主动出击,促成并承办了全国广播电视报联合经营高峰论坛在枣庄成功举办,盛情邀请全国二百多位同行业报社的社长(总编)走进枣庄,在会上相约成立了全国广播电视报广告经营中心,为全国280多家广播电视报组建了一个联合经营体,打造了一个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和260多个地级市的广告宣传体系。与会广电报社的社长总编们依照他们的导引,激情游历了枣庄的风景名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纷纷在各自的报纸开辟专版或专栏,编发了大量的宣传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专题报道,提高了枣庄在全国的知名度。国家广电总局为此专稿通报表扬了枣庄广播电视报社,号召全国广播电视报社向枣庄广播电视报社学习。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创举与建树,200912月在京举行的中国传媒大会年会,隆重授予《枣庄广播电视报》“2009中国十大广播电视报”之誉,得到了传媒业界的瞩目与好评。报社以此为契机,决心再接再厉,于是诚邀我等重点作者们献计献策,彰显其集思广益的明智。

围绕这份报纸的新年新面貌,大家仁山智水地畅所欲言,说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与建议。《枣庄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份文化类与生活类的综合性周报,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精心选题,深度出击很重要;密切关注生活,密切贴近读者,密切联系作者很重要。游离于生活之外,凌驾于读者之上,缺乏作者群的支撑,缺乏可读的深度报道,不管你策划出多少亮点活动,报纸的活力肯定还会大打折扣。围绕这点,我说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大家很感兴趣。

事先知道沈国栋老师参会,头晚试着写了一幅字《笔墨神风》,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之情,呈给雅正。年近70岁的沈老师,精神矍铄,才思敏捷,不减当年的儒雅与豁达。去年还自编自演了一幕情景剧,在省里汇演一举夺得创作奖、演出奖和导演奖,真是了得。关于广电报的发展,他集几十年办报的经验,非常理性地逻辑了十句话,句句真知灼见。大家说,有沈老师站在作者群的排头,我们跟着向前走,个个意气风发!我想也是。

作者意气风发,编者意气风发,报纸就会意气风发。大家建议报纸设立并打造几个名专栏,让我来一个《老茂说事儿》。“老茂”是业内朋友二十多年来对我的昵称,也是我的网名。一个激情男人努力说些理性的话,就事儿说事儿,就事儿说理,隔靴挠痒也好,一针见血也好,仁山智水也罢,偏执愚见也罢,试着来吧,我说。于是,就拿本篇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