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术被推到功利的轨道上


      如果中国当代学人再不做原创性思考,只是在琢磨如何挤入“核心期刊”的话,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这是著名学者赵毅衡关于学术实用性和“无用”性的冷思考。那么他又是谁?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成长于上海。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莎学专家卞之琳,获文学理论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任职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资深讲席。作品《新批评文集》《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等。编译的二卷本《美国现代诗选》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诗界。

      一直以来,政治似乎是中国的主题,自从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后,国家的重点就调整到经济的领域,一直以来有一种误解,有学者和老百姓居然认为中国经济实质上还不太受重视,我唏嘘!但就从教育的层面看,已经至少从数量上大学生在人口的比例已经世界第一。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做后盾那可能吗?个人认为恰恰是过于重视经济增长指标了,以至于涉及到人类文明延续的教育领域,也已经被悄悄污染了。

      教育在一些人们心中不再圣洁和高尚,当大家不自觉把教育行业也看做是一个经济产业时,从老师到校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等都把目光放在了盈利上,也自然把学生给悄悄潜移默化了。他们逐渐再也看不到老师奉献的行为,看到的只是老师忙着到处“走穴”,不再好好的备课,有一个拿手的就可以吃一辈子,也不再深夜挑灯看书学习,就是在学校也只能每天面对老师枯燥无比的讲解,完全似乎应该是应付式的。老师操心的不再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怎样从外校挖成绩好的学生提高本班综合成绩和升学率,就像赵毅衡教授所谈的琢磨着如何挤入“核心期刊”的话。

      一般来说,想做一个有成就感的老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评上更高级职称,那样才能安心享受好的待遇,应该说在今天网络时代,太轻松了,论文可以匿名花钱买,据说这行火爆的很。各类考试流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从网络上联系花点钱搞定问题也不大。所以每次面对所谓的名师大家一定要追根刨地弄清楚到底如何有名的?

     正是这些国家战略对经济过度倾斜导致的各种教育问题,也同时把中国的学术也推到了功利的轨道上。在和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搞俱乐部对话时,大家也都在感慨,连名校的文凭都快不能被人信任时,我们选拔人才还该以什么作为考查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时候我们该怪谁?当企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而我们的大学却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又是谁的责任?我们的学术又被推向功利的轨道,发展下去后果谁来买单?是不是还是延续先污染再治理的方针呢?那么,治理的成本我们负担得起吗?

     和保护环境一样,在这里振臂一呼是为了什么目的,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有一片思想的碧水蓝天而和大家探讨,希望能有有识之士能发挥其影响力,让政府能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真正将经济和教育两个区域和谐共处发展,否则,若干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缺乏教育提供的后续动力而呈现疲软、衰退。于国于民,清除思想天地里的乌烟瘴气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