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到阿凡达,中国的市场属于谁(1月12日)


 

   

 

    截至到1228日,电影《2012》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达到4.558亿,

《变形金刚2》达到4.3亿。

《阿凡达》上映仅仅6天,在中国大陆的票房收入就突破2个亿。

……

这样的事情放在10年前,原本是值得本人庆贺的事情。

当时本人从事电影的版权引进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不停地看样片,写电影简介,甚至要经常跑去广电总局给老专家做口译。也只有过了老专家那个关,才能有机会得到引进批号,然后才牵涉到版权合同的具体条款的洽谈与索取母带的流程。

虽然接到母带,距离所引进的电影节目播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是重要进展。因为那样就可以进一步进行剧本翻译、配音以及节目带的复制与发行工作。而通常海外大片在电影院线播映几年之后,国外片商才会出售电视与VCD等录影带的发行权。

而在挑选的时候,我们都会追捧对市场意义的大片,毕竟大片都会吸引大家的关注,收视率高了,随片广告的招商难度才会降低。

 

毕竟事易时移,现在本人总是不自禁地算账:

看一部电影花几十甚至数百元一张票已经成为最普通不过的消费。加上零食与那前后吃饭的费用,两个人在一个晚上的那三个多小时里,居然要花掉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把那个钱数跟所用的时间之间进行一番换算,我们很容易折算出每小时、每分钟需要付出的金钱,即使是都市里的“白骨精”们,有稳定收入,怕都是很难吃得消的。

我们会禁不住计算,从《2012》到《阿凡达》,以及历史上的这些分账引进的大片,在15年之内到底从中国的观众手头赚到了多少钱。

谁能够算得过来?难道那些引进节目的钱,以及我们跑到电影院去坐着消费,为那些海外的文化买单就是值得的吗?更重要的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票房收入通常只占总市场回报的15%左右,除了票房之外,更多的是从玩具到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的收益。

 

中国的电影市场容量越来越大了。

看到自己拍摄的大片得到如此骄人的战绩,那些国际制片与发行公司可以安享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口红效应”了。而且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实现。那动辄上亿的票房在名片名导们看来,越来越成为容易实现的指标。

从编剧到制片包装、再到发行营销,电影越来越脱离艺术,而更多是高科技的产物了。即使是好莱坞、奥斯卡,都不能避免会追随主旋律因素,否则也就不会出现2009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最大的赢家了。

但现在貌似已经不需要计算电影为外资奉献的利益了。演员在演技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低,有深刻内涵与艺术气息的节目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商业堆砌以及耗资巨大的技术表现手法。所以从本质而言,我们并不是在为艺术创作买单,而是在支撑那越来越高明而且庸俗的商业炒作。

我们为之奉献真金白银的,竟然是那些以艺术和高科技的名义而诞生的商业产品。

 

当然,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娱乐精神,但我们偏偏对2012、阿凡达们从敬仰到折服甚至于顶礼膜拜的程度。要知道:不管是对虚拟的事情还是身边现实的事情,都大可不必过于较真,凑近了看,什么东西都有马赛克,

电影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的篮球和欧洲南美的足球,对中国的影响难道就不足挂齿吗?财经领域的那些海外专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及宽容的舆论平台。

 

电影《阿凡达》的最高票价达到430元,价格甚至还有可能被炒到更高;武广铁路的单程最高票价也达到700多元,价格恐怕也不会轻易下调;酒店以天作为基本的计费单位,火车站附近的旅馆也都推出了按照小时来收费,高档商务场合也都设置了消费等待区。

我们一直视为生命中最重要资产的房子、车子、婚姻、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物理属性的东西,卖方仅仅是想从我们手中赚钱,才利用了我们的情感因素。

 

透过这林林总总的现象,我们不仅要感慨一句——人的生存意味着什么,无数现实的注解之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时间大体上只由两部分构成的:或者是在忙碌中赚钱,或者是在清闲中花钱。

人在这个世界上,每分钟都是无法离开钱的。但为了得到那些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幸福与尊崇感,以及被看成是为了事业而必要的进取心,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传统精神、幸福、安逸与亲情。那些没有用于工作的时间,也用来消费金钱来耗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还有几件颇为微妙而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中国经济已经难以摆脱外向型投资、消费、进口、人才与文化的影响了,不需要再建教堂,中国人就可以把圣诞作为重要的节日去过;不需要战争的炮火与侵略者的炮灰,就可以将中国所有地方的市场以及各个产业领域朝外资开放,甚至要给予他们超国民的优厚待遇,从采购、出口、创业与股权投资、基金与证券,甚至银行与保险,中国人身上到处插满了来自国外利益集团的管子,正在不停歇地对我们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利益掠夺。而且据说外国的个人或者集体,由国务院分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集体”

——难道这种“国际化”进程不是变异了的“新殖民主义”吗?在这种国际化的格局中,中国的市场属于谁?

 

111落幕的两岸故宫共同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举办,展出了包括档案、史籍、地图、肖像、绘画、书法、瓷器、琉璃、玛瑙等246件文物,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介绍,其中包括来自北京故宫的37件文物,如雍正肖像、生活绘画与器物等。以图吸引更多的游客过去参观,自去年107日开展以来,展览已吸引超过70万参观者。

——难道这不是一种资源的输出吗?

 

同样中国的大熊猫横跨五大洲,为世界各国送去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除了作为中国形象的使者,难道那不会给那些国家输送利益吗?

 

人的生活,每分每秒都需要花钱买来的,每分每秒都是需要花钱争取来的。市场化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市场的构成,就是要让他们为各种需求,以时间为度量标准去付费。

这或许就是我们最近这30年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在100年前推翻满清统治,赶跑了殖民入侵,建立新中国所得到的阶段性的“伟大成果”。

假如一切都是为了金钱与物质财富,并需要消耗金钱与物质财富才能填满那些非忙碌的时日。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发展目标?

 

贾春宝

2010112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