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序把握融资融券4类机会


      靴子终于落地。18,证监会有关人士证实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获批。对于没有提前“潜伏”的投资者而言,如何才能把握机会?对此,笔者做具体分析。 
    公开信息表明,融资融券的推出在前,股指期货在后。对于融资融券业务,证监会按“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首批试点。对于股指期货,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工作,这一过程预计需要3个月时间。此前,市场曾预期“春节前后推出融资融券,五一前后推出股指期货”,如今被证实。

    尽管对两项政策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管理层在此关头发布,以及此前发布的对个人持有限售股解禁征税,清晰传递出希望证券市场稳定、走好的愿望——政策“托市”的效用不可低估,无论对于“国家队”资金,还是市场普遍心理。短期资金供求关系,也是如此。由于操作融券业务的复杂性和相应风险控制难度,在初期很可能是以融资为主。一些境外市场的经验表明,甚至长期来看也是如此,譬如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就是融券规模的45倍。18,上证指数在盘中逆转收出带下影线的小阳线、券商股普遍强势,正反映了这种倾向。

    可以预计,111开盘,金融股尤其是券商股、期货股将会出现集体性暴涨,这也是制度创新带来的第一波投资机会。除了热点,其投资理性之处是,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得到提升,估值自然受益。融资融券业务首先惠及券商,因其将新增包括融资利息收入、融券费、资格手续费、IB业务等多种收入。并且,根据已颁布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在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机制建立之前,证券公司已可运用自有资金开展融资业务;而随着转融通机制建立,规模会持续做大;此后,还有随后股指期货正式推出的“二级点火”。券商股的可持续性行情,也意味着未能“潜伏”的投资者不必追高,耐心等待下一轮机会即可。

融资融券标的也将受益,讨论较多的是以沪深300为主的蓝筹股。从理论上说,成为融资融券标的所受影响是中性的,但因以融资为主的概率较大,所以事实上是偏多——但即使如此,因最新估值水平的差异,蓝筹股也会出现分化。这意味着,被低估的蓝筹股更容易受益融资,反之被高估者容易吸引融券者卖空(哪怕无券可融仅是预期)。就此而言,市场风格转换的概率确实会增加,但同时也会出现分化。如何评估被高估或者低估?除了对公司内在价值、个股自身估值水平的历史比较——国际同行比较、与大盘和其他板块比较,都是可用的参照系。就此而言,目前银行股、石化股有望获融资者青睐。同样地,影响还会波及相应个股的权证,并因杠杆作用故波幅更大。提前测算和介入,是投资者的又一种选择。

此外,封闭式基金、ETF基金和LOF基金等场内基金,因几乎都满足作为标的资产的价值,同样受益融资融券。主要原因包括:(1)买进并持有,因融资融券理论功能之一、就是缩小价值与价格的差异,可享受向净值靠拢的收益;(2)大盘趋弱时的避险品种;(3)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享有比股票更高的折算率(并同时享有A项和B项的潜在收益,仅需最长等待6个月才能变现)。此外,由于正值年终,同时具备高折价以及高分红潜力的场内基金,更具投资价值。

还有更“另类”的投资选择,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是一场盛宴。譬如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联网测试的软件供应商,无论从业绩受益还是热点炒作,均有一定价值。 

在短线热点和阶段性板块投资机会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对市场整体运行特点的影响。管理层在当前放行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一是希望短期内增加市场资金供应,二是希望市场平稳(基于对2010年震荡市中,各方合力做多或做空的可能性均较小)。事实上,长期看也很可能达到效果。据有关机构研究,以香港恒生指数为例,其波动率随着融资融券机制的推出而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