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下,中国交上了一张不错的答卷(虽非终考),有各种数字为证。于是赞誉与厚望四起,“中国最新经济数据鼓舞世界”,“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
六十年来,中国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国际肯定。回顾过去,新中国初期,“文革”与改革之交,苏东剧变与“六四”风波之后,直至本世纪初,一本《中国即将崩溃》,集此前论调之大成,将唱衰推至极至,而今几成笑料。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高帽,于此全球危机之时为至盛。
受表扬总是让人高兴的,尤其是成长中的人,对一个成长的大国也是如此。当中国义无反顾地向现代化转型、投身全球化怀抱,这种外部认同不可或缺。
当然,仍有中国人“不高兴”。置于百年屈辱史与六十年艰辛历程以及开放进程中所受挤压的背景下,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与思考足可理解,亦有助于保持必要的警惕。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自救”即为相当程度的“救世”,舍此之外,只有负责任的大国,而非“救世主”。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自可开掘出相当程度的普适价值,但不过是其“外部效应”。
比外部认同更重要的是内部认同,中国价值,首先是一种“内部价值”。处此初级阶段,历史屈辱感尚未全消,复兴崛起仍在进行中,矛盾凸显期尚待过关,内部凝聚仍需努力,全面小康事业尚未告竟,十三亿国人福祉,增长未有尽时。
当前中国,虽脱离身份焦虑,忧患仍未已。处此初级阶段,自省比自信更可贵。鉴于外,省于内,持大历史观,“认识自己”先:成功何以成功,未竟何以未竟。居安思危,思危求进。未来新长征,十三亿国人,匹夫有责,亦当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