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年
陈岩锋
2005年底,我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游历期间,耳闻二手手机市场也经营古玩等物,10点多几乎要收摊的时候,从一位青年人的一堆烂得掉渣的医药书里极其偶然的选购了一册线装书。这是多人欲购而放弃了的。起先,我以为这是本十分普通的书,正在犹豫之间,可能该青年急着回家,以20元卖给了我。
我拿到书以后,经过仔细阅读才知道此书十分珍贵,牠是1941-1942年日中战争期间河南省孟县一中学生写的日记,也是校长即他的国文老师布置的作业,除了他的笔迹也有老师的评语。中间虽然因为战事等原因略有中断,除了对国际形势略有记述,对日中军队在孟县的交战与掠夺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记载也十分详细而真实。与中共历史书籍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基本吻合。不过也可以补充史书的缺憾:即对中国军队为非作歹的描述。这正是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与杜子美的史诗异曲同工。
我虽对日记的内容已经耳熟能详,可作者是谁,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2006年初,通过河南省及其焦作市与平顶山市的媒体的报道,甚至在孟州电视台做连续寻人启事,也没有找到作者。而找不到作者,对于我确实也是心病。寻思着假如有时间我一定去调研。治疗这个形成多年的心病。
这几年,也不停地拿出日记阅读,意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基本可以确定作者为一个中学生,有一哥哥;已经结婚;在孟县上学,起先学校在堤北头,日本人占领孟县城以后,迁移到县城西部的毛庄;该作者的居住地当为南北罗沟。可是查询了详细的地图,也没有找到南北罗沟在何处。难道作者连居住地都记述有误?只有亲自去一次才能释疑了。
2009年7月30日中午,在洛阳市下了车以后,即刻转乘去孟州市(孟县已改为孟州市)。路途虽只有数十公里,由于走走停停,将近两个钟头才到达孟州汽车站。开车之前,我在车上便询问了车子上的几位乘客。他们也未能告诉我捷径。不过司机告诉我,可以问一下车站旁边的一位饭店店主,他住的地方离我去的很近。对当地应很熟悉。
车子停靠以后,我们便去找店主。店主正在休息,司机去把他叫了起来。中年店主告诉我,南北罗沟是在禹寺与田旺之间。他的说法与我的推测丝毫不差。可是那里不通公交车,如果去只有打车。他热情的到外边联系了一个出租车,40元一来回,不算中间的等待时间。算是帮了我不少的忙。
穿过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平展的马路把我们送到了北罗沟村。到了村庄,询问了几个村民,他们把我交给了一位经营商店的老者。商店里他的儿子在值班。为了好展开调研,花10元钱买了一盒烟叫司机拿着给他们吸。老者叫郑承桂,梳着背头,虽然已经79岁,精神依旧非常矍铄。我告诉了他来意,他仔细地阅读着我带的打印件,然后告诉我,可以确定作者就是北罗沟人。因为到禹寺三里许的只有本村,而南罗沟要离得远。我讲,您先仔细看着,我到街道上转悠一下。各处照了几张照片,并且询问了几位老者,由于年代久远,他们也提供不出有价值的线索。
回到商店,郑承桂先生只告诉我有个人小名叫布袋,只有他在县城上过中学,他已经去了台湾。他的哥哥郑福林已经去世,可是他的侄子在家,不过半身不遂。可以问问他。此时正好来了一位王姓老者,他说可以带我问一下别人,在一个70来岁的王姓老者那里得到的答案是布袋家对面是住的是一位王姓的“老三”。同时从布袋的侄子那得到了消息,他叔叔大名为郑鹤年。40年代参加了国军做了军官,国军退守台湾,他随着安居在台湾。2006年才去世,台湾还有家人。
告别了他,我们又来到商店,郑承桂先生告诉我们为了确定无疑,只有找年龄最长的老者。他大概能回忆起一些事情。到了他们家里,老者正在房间里休息,郑先生叫他在院落里坐。他们家是两层楼,这在农村只有生活不错的才有。老者对于日记里所提的“芳喜”为何人已不记得。但是他确认了是只有布袋在县城上中学,年龄比他稍长,国共内战后去了台湾。家族名为郑松林。
我又向几位老者询问了日记里记载的内容,18支队是否在这里驻兵,得到了他们的确认,甚至18支队逃跑时把迫击炮扔在井里,日本人撤退以后,18支队回来打捞他们也记得很清楚。这可以确定作者为北罗沟人无疑。而郑鹤年在1942年后参加国军,也可以从他的日记里被老师划掉的一句话得到佐证: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只有干队伍而已。
在完成了任务之后,我与几位老者留影纪念,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离开了北罗沟村。
200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