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巨轮模具转型升级 叫响中国民族工业品牌


新闻导读

巨轮股份引领汽车轮胎模具行业复苏

中国汽车模具企业内外齐动转危为机

中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汽车市场

  编者按:近年来,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轮股份)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搭建起一个以子午线轮胎模具为主体,联动上下游产业的轮胎装备工业制造基地,成为全国轮胎模具制造企业中规模最大、技术领先、唯一一家获准上市的公司。

  一、巨轮模具企业发展概况

  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汽车子午线轮胎模具的专业公司。公司位于广东省揭东经济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现有员工已超过1100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250人,从事模具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共120多人,现已具有年产2500套模具的生产能力。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轮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品遍布国内各大轮胎生产厂家,并远销意大利、美国、英国、印度等世界知名轮胎厂商。

  主要产品有:斜平面蒸锅式子午线轮胎模具;圆锥面蒸锅式子午线轮胎模具;斜平面热板式子午线轮胎模具;圆锥面热板式子午线轮胎模具;两半模具(钢花纹两半模和精铸铝花纹两半模);胶囊模具(硫化胶囊模具和注射胶囊模具);各式成型机头(径向收缩及折叠式);其他特殊规格轮胎模具及成型机头。

  主要技术及设备:采用世界先进的UG、Ci-matron等设计软件;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进口的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三坐标检测仪、轮胎花纹雕刻中心、电火花成型机、数控机床等500多台套;精铸铝合金引进德国AZ最新技术及设备。

  2002~2008年,巨轮股份共获得广东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670万元(含技改投标)、技术创新专项资金630万元(含粤港关键领域投标),带动企业投资超12亿元,企业总资产从2002年的3.9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6.66亿元,增长4.23倍;产值从2002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8.5亿元,增长6.4倍。该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排名第一,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之一、广东省装备制造企业50强之一;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高层次自主创新平台。巨轮股份公司产品被世界知名轮胎制造商特别是国际十大轮胎巨头如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固特异、英国邓录普、意大利倍耐力等跨国公司列入其全球采购供应体系,成为国内外高端客户的主流供应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巨轮股份打破了我国高档轿车胎、赛车胎、巨型工程车胎、军用车胎和飞机轮胎等模具长期依赖进口和被“卡”的局面,为中国民族工业争了光。

  近年来,广东省经贸委领导及各相关处室曾多次到巨轮股份实地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使巨轮股份能充分把握国家产业发展脉搏,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明晰企业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保持健康快速发展。通过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巨轮股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俗业绩。

  二、轮胎模具行业发展前景

  1、轮胎模具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汽车轮胎模具行业为汽车轮胎制造商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工艺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差异化需求显著。通常轮胎厂家提供平面花纹以后,模具企业将其设计成立体花纹图,再将数据输入机床进行雕刻、检测等工序。每一套模具属单件生产,从设计到制造都是新产品的研制过程。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由于轮胎模具根据轮胎制造商的需要设计制造,基本是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纸或技术参数进行生产。轮胎模具制造公司与轮胎制造商之间形成的并非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2、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带来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汽车生产和消费,给轮胎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市场空间。2006年,中国汽车业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预计201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5500万辆,原配市场与替换胎市场空间巨大。世界轮胎制造中心正向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转移,世界橡胶机械和轮胎模具的重心随之转移,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大国,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轮胎产业斜交胎向子午线轮胎的产业升级也为子午轮胎模具和液压式轮胎硫化机等橡胶机械需求带来空间。目前全国上规模的轮胎厂家约300余家,其中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的厂家30多家,剩下的大部分斜交胎生产厂家迫切需要通过设备更新、技改升级为子午线轮胎企业。

  此外,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使汽车品种更新的周期从以前的5-6年,缩短为2年左右。车种的更新,将加速轮胎花纹的更新,和轮胎型号的淘汰。

  下游行业长期高度景气带来的多种需求为轮胎模具带来巨大增长空间。

  三、巨轮模具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模式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巨轮股份致力于轮胎模具、轮胎机械特别是高等级子午线轮胎模具的研发制造,对模具制造工艺和装备进行一系列改造和技术创新,并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使公司的轮胎模具产品向着更大型、更精密、更复杂及更经济方面快速发展,技术含量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巩固了该公司占据市场制高点和技术制高点的领控地位,实现连续多年业绩快速增长,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次成功地发行股票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02031。巨轮股份的上市为公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上发展快车道,更为轮胎生产厂商提供高品质模具创造更好的条件。

  1、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

  A、装备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汽车子午线轮胎模具属高一致性、高创新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属少有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行业,是“个性化最强”和“唯一动态的模具”,产品生产工艺很复杂,加工精度要求特别严格,需要配备高精尖的加工设备。巨轮股份在设备引进上可谓不惜重金,除采购国产重大精稀装备外,从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进口了国内不能生产的高速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大型三坐标检测仪、轮胎花纹雕刻中心等尖端设备;精铸铝合金引进德国AZ公司精铸铝合金的最新技术;技术装备水平国际先进,遥遥领先国内同行。

  随着模具技术的发展,其加工装备近年也趋向高、精、尖、智能化、集成化、高速化发展,由于轮胎模具产品自身的特点,现有市面上部份专用设备比较缺乏,或者达不到公司的加工技术要求,因此,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成立“轮胎模具加工装备技术改造工作站”,专门进行轮胎模具加工装备、工装夹具等的改制和改造,“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下列的改造项目:“四轴高速加工中心”、“特种线切割机”(获实用新型专利)、“专用上盖铣床”、“数控端面铣床”、“数控刻花机”、“中模套专用铣床”等等。其中“四轴高速加工中心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2003年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后,对该公司装备力量、研发力量、管理力量等大为赞赏;一些军工代表前来参观后赞誉该公司的设备比其更尖端、更优良。 

  B、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强大

  巨轮股份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的立体式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六个高智能的脑库: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研发机构“北京中京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模具精光技术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共建“模具数字化工程产学研基地”和“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立全国唯一的省级轮胎模具工程中心——广东省轮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批准,该公司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巨轮股份积极寻求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长期与德国AZ公司合作开发“精密铸造铝合金模具技术”;与瑞士威力铭公司合作开发高速制模技术。

  C、制造技术改造和创新

   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是企业的生命。巨轮股份进行的产品和工艺改造包括:从较简单的二半模具到由向心机构和分块花纹腔组成活络模具的工艺技术改造;从普通的低速轮胎模具到高速轿车胎模具、赛车胎模具、飞机轮胎模具、军用车胎模具、大型和巨型工程车胎模具;从采用钢质材料进行机械雕刻、人工修整的钢刻花模具到采用石膏制成母模、铝镁合金高温熔炼后浇注一次成型的精密铸造铝合金模具的技术改造;从有排气孔轮胎模具到免排气孔轮胎模具的技术改造;从传统的开合导向结构——斜平面导向结构和圆锥面导向结构到揉合两者优点的新型结构“线性轻触式导向结构”的技术改造;从平板式硫化胶囊模具到注射式胶囊模具;从四瓦式和六瓦式成型机头到十二瓦式成型机头,到连杆式径向伸缩成型机头,到辐射扩张式贴合鼓,再到气缸式贴合鼓,等等。完成了从简单的产品形态和制造工艺到复杂、大型的产品形态和先进制造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产品技术和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线性轻触式导向结构活络模具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2003年国家“双高一优”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注射式胶囊模具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2004年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子午线轮胎翻新模具”项目中标2007年粤港关键领域招标;“大型工程车轮胎活络模具”中标2008年省技改招标。

  在轮胎模具制造中,模具工件热处理属模具表面强化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工艺技术。模具表面强化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着力研发的课题之一,是保证模具性能的重要工艺过程。它通过预先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处理改变模具材料基体组织和表层改性获得优异表面机械恒能性能和化学恒能,达到模具材料以低合金钢替代进口高合金钢的目的。巨轮股份通过聘请有关专家,建立热处理技术研发小组和“轮胎模具表面工程中试车间”,购进先进设备仪器,使本域的技术改造水平有质的提升;共完成了:模具低温氮碳渗入及油冷工艺、气体软氮化新工艺、稀土复合渗热处理工艺等技术改造项目。另外,“脉冲等离子体多元共渗热处理技术装备”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汽车子午线轮胎模具表面强化关键技术(纳米化节能热处理技术)中标2009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

  D、信息化技术改造和创新

  巨轮股份广泛应用美国UG、以色列CIMATRON等CAD/CAM/CAE软件进行计算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程,彻底摆脱手工制图方式。经处理的技术数据通过地下光纤传输到各台加工中心,进行联网作业;成品由大型三座标检测仪与计算机进行CAD联机检测,打出公差带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机电一体化程度。每套活络模具加工周期从原来的半年时间缩短为一个半月左右。“轮胎模具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列入2006年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丰富的创业经验与技术积淀,人才济济的生机与管理团队的活力,加上巨额科研经费投入,巨轮股份以难以复制的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成为国家轮胎模具行业标准的主起草单位,成为业界自主创新的标杆企业。目前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产品品牌化、管理现代化、市场国际化。模具产品不但覆盖各种车型,而且成功开发出特种轮胎模具,包括航空胎、军用胎、赛车胎、巨型胎等模具,特别是航空胎模具进入了国际品牌轮胎制造商全球采购供应链,标志着该公司以压倒性实力,进入国际高端轮胎模具领域。未来,巨轮股份将以汽车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继续加大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资金的投入,发展大型、精密、复杂等技术含量高的轮胎模具、汽车模具、轮胎制造装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轮胎模具、轮胎机械、数控机床和相关装备开发制造基地。

  E、研成果众多,且市场转化率高

  雄厚的研发实力对公司科研开发、创新能力、信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攻关起到积极的作用。公司近年共获得67项专利,其中19项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推进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等;“线性轻触式轮胎活络模具”和 “高性能轿车轮胎一次法成型鼓”产品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和德国法兰克福模具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模具”称号和“精模奖”一等奖;主导产品“子午线轮胎模具”被国家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公司特种轮胎模具(巨胎、军用胎、赛车胎、航空胎模具)的成功应用,特别是高等级轿车胎模具进入国际品牌轮胎制造商全球采购供应链,标志着公司在高端轮胎模具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F、高品质带来行业话语权

  公司专注于轮胎模具的细分市场,雄厚的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创造了高品质的产品,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并不断优化强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公司被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选为新版《轮胎外胎模具》的主起草单位,负责行业标准的编写。

  2、主流国际巨头的采购供应链体系

  公司抓住了国际轮胎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轮胎子午化的契机,赢得了包括美国固特异、日本普利司通等在内的跨国制造商的信任,已经和世界前十大轮胎制造商中的六大建立了业务关系。2006年,公司向上述跨国轮胎制造商在内的外(合)资轮胎企业的销售总金额达到4360万元,占同期销售收入的38.45%,预计2007年IPO项目达产后将超过60%。此外,公司出口销售额2006年增长幅度223%,占主营收入比重增加到10%。

  轮胎模具的客户都是专业化的轮胎企业,它们对轮胎模具的质量认同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基于长期合作而形成的稳定客户和品牌效应是新企业进入行业的重大障碍。公司稳定而高品质的国际客户群为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与市场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新利润增长点带来高成长

  A、IPO项目投产将使产能大幅增加

  IPO项目解决了公司产能瓶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利润空间。公司前期产能一直在满负荷运转。2007年中期,公司两大IPO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高精密铸造铝合金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项目”和“线性轻触式导向结构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项目”达产,从而使公司生产规模跃居世界轮胎模具制造行业的前列。

  高精密铸造铝合金子午胎模具引进德国AZ公司技术并加以创新,符合模具发展方向,而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线性轻触活络模具项目揉合两种向心机构的结构设计,是原有活络模具的升级,有助于公司扩大载重车轮胎模具市场。两个IPO项目前者毛利率水平高达49%,后者毛利率达到46%,不但大大缓解产能的紧张状况,还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B、可转债募集项目延伸产业链

  预计到2008年3月,公司的可转债募集项目———“年产200台高精度液压式轮胎硫化机项目”将试产,高精度液压式轮胎硫化机技术起点高,为进口替代产品,使公司从汽车子午线轮胎模具单一产品为主向轮胎机械产业链延伸,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年产200台高精度液压式轮胎硫化机项目2008年建成达产后,每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0 万元,税后净利润5000万元。新利润增长点将丰富产品种类,提高抗风险能力,使公司未来业绩保持大幅增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考虑到企业未来的高成长性、对手难以复制的垄断性盈利模式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模具网CEO、模具行业专家罗百辉认为,巨轮股份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迈克尔波特竞争理论的三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及专一化战略在企业盈利模式中得到了突出表现。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使巨轮股份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细分行业龙头,叫响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牌。专业化、低成本、高品质带来的差异化使公司成为细份市场的行业龙头。

  四、巨轮模具近期发展展望

  1、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对巨轮公司的影响分析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在未来三年内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特别从价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9月26日正式生效。

  经向公司销售部门了解并与部份主要客户联系,其中黔轮胎、风神股份、川橡股份等多数表示,由于其主导产品为载重车轮胎及工程车轮胎,特保案对其直接影响不大;佳通轮胎等少数轿车轮胎输美数量大的企业则影响相对较大。经初步评估,由于公司是轮胎制造商的上游企业,受特保案传导作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不大。特保案促使部份国内轮胎企业加快产品技术升级、改型换代或开发新品种、新花纹,则为公司提供一定市场机会,减少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传导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对未来国内轮胎市场和轮胎模具及轮胎机械销售的具体变化情况还很难进行预测,公司将持续关注市场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2、世界三强梦并不遥远

  模具专家罗百辉认为,模具装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产能和生产工艺。巨轮股份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不断扩充产能是公司可预计的若干年内不变的经营主题,而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却是赶超世界列强的核心。

  巨轮模具公司研发的两种新产品,一是巨型工程子午胎模具,硕大的约3人高的圆形模具直径约5米,目前是全球第一大轮胎模具,用于制造特大型装载工程车的轮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另一种是高精度液压式轮胎硫化机,这是2007年1月份两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募资项目,可年产200台轮胎硫化机。该项目的试产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系列,提升公司的产业格局,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在高端轮胎模具领域已取得突破。巨轮已经为佳通轮胎成功设计了赛车胎模具、为河南风神设计了军用车胎模具、为桂林曙光设计了航空胎模具。全球10大轮胎制造商中,巨轮股份已经与其中的6家建立了业务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公司已经进入了国际巨头的采购体系。

  公司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轮胎模具精光技术中心。这对公司提高模具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期、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据悉,公司与德国轮胎模具制造商AZ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合作,下半年公司将积极寻求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其他国际轮胎模具同行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进入世界轮胎模具行业前三强的战略目标。

  
相关阅读

广东巨轮模具的农机情怀- 罗百辉

广东外资模具业发展启示- 罗百辉

中国橡胶轮胎模具业发展概况- 罗百辉

盘点2008年模具产业十件大事- 罗百辉

2009年中国模具业突围卓有成效- 罗百辉

广东清远横空出世中国模具产业园- 罗百辉

中国模具工业全方位创新突围转型之路- 罗百辉

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大全- 罗百辉

作者简介

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专家委员、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会员、华通咨询公司特聘培训专家、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中国谋士联盟实战派谋士、中国IT模具产业概念整合者、国内“段位式”新概念管理创导者。从事模具技术培训及管理咨询工作,帮助学员及客户解决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的优化及企业管理流程、成本利润中心、验厂外包咨询、市场调研、营销战略等方面问题。专业特长及主要科研成果: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专家系统与网络服务及面向制造业的市场经济发展研究。曾自行设计开发模具设计软件,出版有《冲压模具技术问答》、《生产管理工具箱》、《客服部高效工作手册》等,作品《企业管理九段位》入编《中国管理年鉴》。在《中国模具》、《模具制造》、《塑料制造》、《东方模具》、《NX》、《中国机械与金属》、《现代模具工业》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与报刊杂志、行业官方网媒进行过高端访谈,上千篇网络作品散见各行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