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中全会释放的重要经济信号


把握四中全会释放的重要经济信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9月18日 新华网)。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下一阶段的经济政策作出了比较明确清晰的判断。在当前中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准确明晰判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定调,提出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四中全会公报对经济工作阐述的三句话、396个字,可以明确看出,对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工作是满意的,对应对危机、保增长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对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充分认可的。去年9月份以来,中央出台了以4万亿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政策,确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上半年信贷投放达到了7.37万亿,一系列重点工程开始建设,一批民生项目开始实施,正是这种大举投资思路使得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7.1%的速度,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因此,全会得出的“我国经济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的结论是符合实际的,在国内外、党内外具有广泛的共识,为做好下步经济工作,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
   全会对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判断是准确的。全会指出,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向好和复苏局面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复苏是曲折的,还可能出现反复。特别是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金融系统不排除再次发生问题,经济二次探底也有可能。这不可能不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从国内经济情况看,大幅投资后,急需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内生力量和活力启动,才能从根本上使得经济彻底摆脱低迷,走向全面复苏。全会强调,要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既看到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自信,又看到了其清醒、冷静、不盲目乐观的思想。
   值得高度关注的的是,全会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这就是说,在这个关键阶段,气可鼓不可泄,劲可足不可松,如果宏观政策把控不好,不但保增长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可能失去,经济仍可能出现反复。
   在以上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全会给宏观经济政策定调是,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虽然这个调子中央多次重申,但是,在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全会上再次提出,意义非凡。
   全会给出了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那就是六个“更加着重”。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的要求和体现,也就是说,不仅要注重保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以及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全会提出的“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更加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对于大举投资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必须未雨绸缪,包括信贷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房地产风险以及潜在通胀风险等。
    只要正确把握四中全会对经济工作的判断、要求和精神,并准确、完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就一定能够取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全胜,也就能够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18/content_12078002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