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国大业》低票价的期盼很需要


对《建国大业》票价的期盼很需要

李华新

建国大业》响当当地在各地上映。关于演员国籍的争论刚刚消停,对影片票价的非议又起。一家网站专门就该片票价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截至目前,共有5万多人参与投票,其中超过90%的人要求“给全国人民免费”;6%的参与者赞同10元票价;1%的参与者赞同20元票价;满意目前影院票价的不足1%;无所谓的约占1%。(《大河报》922日)  

    新浪娱乐今日(24)采访了中影集团发行公司许总,她表示影片票房截至昨日为止已过1.7亿,预计9天半时间能过两亿。虽然票房成绩理想,许总认为这次空前广泛的观众层是最让他们惊喜的,比单看票房成绩更让人振奋。

   

坊间对于《建国大业》是明星汇集一事,是欢迎的,而那些明星们似乎是处于一种必须挤进进入韩三平的大制作大业的 为是,才可以使得自己拥有一个当红影星的名号,要挤进这个大片,于是这些零片酬的明星们便不再顾及自己的报酬了。如果说是处于一种爱国情怀,还是因为老韩的号召力使然,或是共和国的一个甲子年的特定的日子,自己有幸成为其中的以为演员,实在是一种荣幸,你不参加似乎也是说明你是被当下的影视界冷落了,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只是现在人们不解的是,既然是这样的一个影片,而且是巨星奉献时,没有得到巨额的片酬回报,那么理应是应该将这部分省下的钱,回报给观众。

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但是有这样的一个要求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那就是既然是这么多的大牌是零片酬,那么你的制作成本就不会很高,既然制作成本不高,而票房有不错,那么就应该在院线的票价上有所体现。

     业内人士说,不能单用票房来说明问题,“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观看《建国大业》的观众年龄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都有,观众面特别广,这是我们从来没看到过的。所以不能单从票房来说什么,而是从观众层面、年龄层,说明影片在中国市场是空前的。”据了解,中影还将持续为影片举行公益放映活动,除了已经举行过的校园和军营放映外,还将去农村和工厂,“我们最近会一直做公益放映活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让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赢得“红色消费”的市场合理性,这完全符合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趋势。据媒体报道,在最新的“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标准中规定:参选影片必须在全国主流院线公映后达到400万元以上的票房,同时,还有必须收回投资成本的硬性要求。《建国大业》的公映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实现了“既宣传主流价值,又攻占商业市场”的双赢局面。它之所以受到诟病,只是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过于脱节,“生产过程”中它一再强调“爱国”和“免费”等元素,而在销售过程中却丝毫不见制作方“与民同乐”的举动。

  

  现在需要的是制作方需要有一个态度,那就是自己要把对于主流价值影片的影响,要通过制作的这部影片,体现自己的主流价值和商业片融合的倾向,自然也需要通过在的影片上映之际,来让广大的观众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并且可以通过低廉的票价来收益于这些大腕级影星出色的表演。

   而民众的这种期待,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搞一两场公益放映秀一下自己的态度,就继续自己的淘金大梦。那样就对不起蜂拥而至的大牌明星,对不起那些期待许久以及被吊高了胃口的观众。既然制作方还没有表明将来的高票房将用于何处,那么它扛着“爱国”的旗帜大规模地“吸金”是不是有些不那么地道了。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