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事业又是产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教育作为先导产业,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所需的周期长因而必需带有超前性;另一方面,也由于知识经济下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生产知识。也就是说教育不但要培养出高智力水平的人才,而且还要生产知识,对知识进行物化,搞产品开发,能够生产知识、物化知识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标志,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内容。新的教育观念既将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事业,又将教育作为生产知识、物化知识的特殊的产业部门。教育作为产业是因为教育符合目前国际流行的产业概念,即能在国民生产总值形成过程中提供净收入的行业的标准,因此教育也可以作为产业,它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同时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它的运行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
我们在将教育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视为产业的同时,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育仅仅视为产业,把学校等同于企业,这也是错误的。教育将成为产业,但是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事业。将教育作为事业,原因在于教育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是事业,决定了从宏观上国家必须加强对教育的调控、引导和投资。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大部分教育的内容等等,必须由国家直接干预,同时国家又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从微观上看,不能将学校作为企业,不能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因此,笼统地提出“要把学校推向市场”、“教育要商品化”是不妥当的。教育的特殊产业地位和教育自身属性,决定了它只能部分地进入市场。还应指出,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的教育类型与经济发展关系各有不同,与市场的联系程度也各不相同。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青少年接受完基础教育后,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即国家要求的劳动预备教育,才能进入劳动力队伍。所以说基础教育不直接培养劳动力,因此不能进入市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直接培养从业和转业劳动者、提高在职人员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这是教育体系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因此,它应面向社会,进入市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政府实行统筹管理,并举办示范学校。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属于成人教育中的扫盲教育不能进入市场。高等教育中的工、农、经济、管理等专业是直接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培养人才并与市场联系紧密,是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的,而为基础理论研究而设置的专业(如多数理科和人文学科)还应由国家财政负担,避免出现基础研究人才断层,对社会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