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中的逆公平与逆效率


“国进民退”中的逆公平与逆效率

——房地产“国进民退”引发六大危机(四)

/管益忻

 

第四,可怕的“国进民退”,既不公平,也不效率。

1)从房地产金融上看,低融资成本PK高融资成本,造成既不效率也不公平。低融资成本又往往是部分国企、央企的“伪高效率”,从而降低了金融企业的真效率,同时也彰显着国企与民企、国企与国企间的不平等。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伴随着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跑马圈地式的扩张运动,民企的市场份额日渐降低。而随着这一转变的蔓延,房地产行业刚刚生出的自由市场竞争也便随着向垄断竞争退化。一大批中小房企面临破产或被吞并的风险,央企则正在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抢夺民企的地盘。本来央企、大型国企与民企的不平等地位就存在,民企始终只能在夹缝中存活,而照目前的这种态势演化下去,民企的生存空间将更加缩小,本已为配角的民企将更加萎缩。

2)从竞争格局上看,弱肉强食竞争PK中规中矩竞争,既不效率也不不公平。作为一般市场规律的“大鱼吃小鱼”更彰显出弱肉强食的残酷性。众所周知,国企尤其是央企凭借手握大笔资金及其他垄断资源形成的能力,在获得更大优势情势下,自己并不一定提高效率的同时,却严重的影响了民企的资源获得和效率提升。这也是一大不公平。

在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矩的市场体系中,通过符合规则的市场竞争方式而造成的优胜劣汰是人们可以接受的,而眼下中国房地产行业上演的“大鱼吞小鱼”的游戏乃不规不矩的恶战。民企与央企相比,央企及国企在资金及政策上的优势是民企无法比拟的。

3)从垄断性质上看,行政垄断PK经营垄断,既不效率也不公平。相对说来,像万科、SOHO中国等民企的垄断大致相当于理查德租金性质的垄断,是靠经营起家、占高市场份额(同海尔、联想等产品占到市场份额3040%相类似)而国企,尤其是相当部分央企几乎完全是行政垄断,既不效率也不平等。

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市,以及在这个行业中大量、明目张胆存在着的官商“结合”,将行业竞争由自由竞争带向垄断竞争。这里的垄断竞争,绝不再是基于市场能力而成的垄断,而完全是在势不均、力不敌的情况下形成的反市场化垄断性竞争,这必将使得行业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并最终使得企业竞争力水平出现整体下滑。我们都知道,时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闯进房地产行业的央企,在项目运作以及整体价值链的管理与协调上,多数没有经过历练,跟名牌民企相比运作水平也不高;相对来讲,地产行业的老牌民企们,倒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已练就了过硬的竞争能力。此时,央企携其巨额资金闯进,无疑是既不公平、也不效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