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电脑航天圆梦计划开创公益活动新篇章
2009年6月1日,第60个国际儿童节之际,“点亮爱———2009长城电脑航天之旅”暨弱视儿童和灾区儿童航天体验公益活动在京举办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以激励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引导儿童憧憬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的,这是否标志着公益慈善活动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帮助转向心灵励志和道德陶冶的发展方向?
□李 敏/文
中国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朴素慈善观。虽然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我国民间成立的各类慈善团体近万家,其中90%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没有注册或是进行工商注册。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财富的集聚就是社会责任的集聚”,并积极地以各类公益活动形式投入到社会各层面扶危济贫、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事业当中。
纵观如火如荼的各种公益慈善项目,我们不难看到,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也从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逐渐走向关注其社会需求、心理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
本次“点亮爱”儿童公益活动便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代表了未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点亮爱点亮希望人生
从活动主办方———儿基会对本次活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点亮爱”儿童公益活动设计了三大板块,即选拔弱视儿童进京接受视力恢复治疗;选拔“爱心大使”奔赴汶川小学支教以及弱视儿童与灾区儿童的“航天圆梦”之旅。这3个板块综合起来将从接受爱心治疗、航天知识教育、感受航天科技魅力、耳濡目染航天精神、激发航天志向、陶冶爱国道德情操等多个角度,历时3个月时间对弱势儿童群体进行感染和激励。
作为活动的重要板块和亮点环节,“航天城之旅”可谓独具匠心。来自贫困地区的弱视儿童与灾区儿童一起走进航天城,与航天员们一起生活,同时将参与由主办方精心安排的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感受目前最顶尖前沿的科技———航天科技魅力。
首先,他们将在中国航天城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讲解员介绍和观看录像的方式,深入细致地了解整个升空、飞行过程是如何通过大厅里近百台电脑实现指挥控制工作,学习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如何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通过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接着,他们将参观陈列着中国卫星发射精彩图片及各类卫星、火箭模型的飞船卫星展厅,并亲自动手制作、发射火箭模型,这对发掘儿童对科技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技理想,树立以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的人生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他们将在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了解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学习各种航天员训练方法及其原理,体验各式航天员训练仪器,聆听航天专家们为他们精心准备的航天知识讲座。激励他们树立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努力读书,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的确,对于远在贫困山区的弱视孩子与饱受心灵创伤的灾区孩子,物质上的给予可以改变一时,但无法创造一生,视野的开拓、理想的树立、精神的丰富才是最根源的关爱与给予。
公益慈善事业升级进行时
1943年,马斯洛在 《人类动机的理论》中第一次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指出人们的需求是随着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升而提升。
公益慈善活动的本质是对弱势群体合理需求的满足,是帮助其实现自身各种合理的需求和愿望。因此,公益慈善活动也必将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逐渐升级,并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而改变形式。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这时的人们,解决温饱问题、生存问题是最主要的需求。面对贫困的普遍现象,理所当然,捐粮捐物成为了公益慈善的主要方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慈善组织和机构的大量涌现,公益慈善的关注点也开始从捐粮捐物等生存需求的满足转向教育、社交、社会关爱等社会需求的满足。“希望工程”、慈爱孤儿工程、夕阳工程等越来越多的关注弱势群体社会需求的公益慈善活动纷纷启动,慈善所能给予的帮助也从最初的生理需求捐助转向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自强的精神等层面。
资料显示,“希望工程”已累计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19万人,在中国偏远山乡建设希望小学14385所。知识改变命运,助学活动使得这批孩子具备了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未来公益慈善活动瞄准“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追求社会尊重、个人理想实现、价值创造的高级精神需求。未来的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中找到适宜的岗位和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集聚创造社会财富。
对弱势群体而言,如何发掘自身兴趣、订立人生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奋斗的信念是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前提。如何帮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尊重,在占有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也就成了慈善团体的时代追求,无疑将成为以后慈善活动的关注热点。
随着大学心理咨询专业的设置和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的涌现,满足弱势群体心理关爱、精神帮扶的各类慈善组织和机构开始崭露头角,如帮助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树立自信的“行走·渴望”工程、“三个壹工程”、“翼计划”等。以“行走·渴望”工程为例,据统计,中国需要轮椅的各类人士总数接近900万,这些人当中,很多人因为买不起一台轮椅而无法上学、无法参与社会活动,更无法融入社会正常交往中。“行走·渴望”工程将目光聚焦残疾人士,致力于解决他们自力更生、融入社会的渴望,从而实现社会尊重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目前,各类公益慈善组织中,有超过8成是集生理需求、社会需求等为一体的综合慈善组织,而其中有超过半数的重点关注领域是弱势群体的心理、精神、道德情操层面的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长城电脑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救助弱视儿童的“点亮爱”公益慈善行动,寓心灵励志和道德陶冶于一系列公益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