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是金融投降的卖国行为
关键词:国际板 金融投降 谢百三 引狼入室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在
谢教授说,中国PE(市盈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市净率也高;(除近日少数股价低于香港外),总体上大大高于美国、欧洲;中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国内M2增幅,货币投放都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高、最多的;大小非还有大量未流通,怎么能让海外公司来高价圈钱呢?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对美欧毫无冲击;它们是低价的大海;我们是高价的天池啊!中国高PE,分分角角是百姓储蓄的分流,老百姓的血汗钱,国内企业,中国企业还算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外资独资企业一来圈钱,性质就不同了。而且一圈就是欧美2倍,大的会上百亿阿。
谢教授呼吁:老外阿!看看奥巴马干的“轮胎案”,他顾我们中国人民吗?“国际板”怎么没人出来表示异议呢?这么多经济学家啊,还有券商、中介,不要只想挣几个中介费啊,想想祖国利益和民族利益吧。
本人在此方面与谢教授深有同感,此文说一些谢教授没有说或者不方便深说的话。
首先,资金也是一种商品,货币是印刷在纸上的在特定领域流通的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有其成本。就有收益率方面的需求。
你能说美元就不是美国输出的特殊商品吗?当美国人抱怨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对自己的市场造成“倾销”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美元对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倾销呢?更何况中国制造的商品还是切实的物件,而美元仅仅是纸片而已。
PE值(市盈率)越高,相应股权的价值就越是被高估了的,融资成本越低,资金回收的周期越长,这应该是金融行业与资本运营的常识。
奇怪的是:
越是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市场化程度就会越低,同一上市公司甚至同样质地的股票就越贵;就如越是偏远地区,同样的很多商品就越贵,而不是越便宜一样。
在国际上,金融领域的成熟度越欠缺,被人宰割的成分也就越大。原因大约就是金融领域越是欠缺的国度,国家保护自己子民的力量就会越薄弱。
其次,对外开放让中国的企业中拥有了外资的基因,中国企业与国外资本普遍有了“私生子”。
这让中国人在抵制洋货与维护民族企业利益方面的基础受到了动摇;全民团结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被打乱;特殊的政体下难以掩盖的腐败与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当政者,更是制订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政策。
回顾起来那些政策不是“只利于官而不利于民”的激化社会矛盾的政策——唯恐天下不乱,就是包含传统的“宁给外贼不给家奴”意味的政策——“胳膊肘往外拐”。
中国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价值大体被低估,很像是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的委曲求全的二等公民,而一旦“镀了金”回来,就会变身为头等公民,疯狂地对国内股民的资金进行残酷掠夺,对于拥有中国根底的红筹股是否该从海外市场回归到A股再上市,很值得商榷。从石油到电信,从银行到基金,先行出去的中国企业成为老外的俘虏,转过头来成为“伪军”与“黄协军”。
或许按照这个逻辑推导下去,纯粹的外资公司来到中国的证券市场就会横行霸道,就像美国人在日本韩国以及历史上的中国,沿街打砸抢、奸淫掳掠等犯罪行径之后,即使发生了命案,都要遣送回本土“惩处”。而不是由所在国法庭踩出。
而对于纯粹的外资股,我们是完全不应该开闸放他们来中国上市圈钱的。他们进来之后,是不是要成为超级公民呢?——真的很难讲!
那么中国的民间企业与自己的子民排在什么样的尴尬境地呢?
如此排列顺序之下,国将何以堪国、民族将何以堪民?
中国利益将最终走向何方?中国的未来在何方?
第三、从去年开始本人就一直在呼吁:
主流经济学家们在抱怨中国储蓄率高之前,请关注中国的官僚与政府采购,关注央企与国企的采购,关注居民消费之中,有几成的是在维护国民经济与本土企业的产品呢?
当中国从官到商,从机构到个人所消费的都是舶来品,都以用本土的山寨产品为耻,并抬不起头的时候,不管是合资的还是进口的,价格再高都会被欣然接受。中国人自己产的东西都将成为被抛弃的东西。
中国的消费、决策、金融证券正在逐渐丧失其国家与民族保护的色彩,而沦落成为实质的殖民化倾向,而且这种殖民化,不需要列强用一枪一炮,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对入侵者而言,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中国人的“自摆乌龙”。那么对中国和中国人呢?对国际化的东西“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同时,对自己的东西却弃如敝屣。
还要提那个已经说过许多遍的问题——中国的4万亿救市,有多少是落入了中国本土企业和居民的腰包,哪些回流到了国库,又有多少是在强化外资的力量?
在救市的过程中,最终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人总是将出口创收的外汇顺差转而购买别国的国债,再让人家花从我们这里借去的钱去买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与上贡何异?)或者对我们自己的龙头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这与授人以柄,我为鱼肉何异?),客观地讲,我们的这种决策丝毫不存在自主决策。
推出了国际板,就等于让那些国际巨头以证券股票或者企业债券等形式对中国人的钱进行搜刮,而且提前告诉你——投资有风险,不仅人家不承诺固定回报,甚至会让你血本无归,这国际板与无奈地购买他国国债一样,是对外资的一种支持。
中国人的核心都是在生产环节,赚的都是加工费,核心技术是老外的,甚至某些重要的原材料与零部件都是老外的,许多核心管理团队是老外,质量体系认证是老外制订的,财务监管甚至财务制度都在朝老外制订的标准来要求,定价权受控于老外,用民族品牌还是用老外的品牌也取决于老外的策略。媒体诉求与市场表现的谋略制订也是老外在做。
中国人赚的原本就都是辛苦钱、是血汗钱。
原本在资本运营与市场方面就玩不过人家,如果再把自己辛苦积攒的钱转而以证券的形式无私“奉献”出去,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而作为本应维护自己国民利益的政府,放任甚至创造这种无私奉献的渠道与机会,难道就是职责所要求的吗?
贴切地说:国际板的本质就是引狼入室,是金融投降的卖国行为。
那些国际性的公司缺钱吗?
他们原本就实力雄厚,以这种形式募集到的资本,难道不会打压中国本土企业吗?那么我们是否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者是在作茧自缚呢?
在发达的西方列强都在用本国人、买本国货、扶植本土企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这样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不完全市场”国家,却要求自己做国际化的牺牲品、为国际主义做无私奉献呢!
那么是谁期待启动国际板呢?是有投资需求的百姓,还是有决策权的相关部门?这就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了。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