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张妙阳老师的播音风格


作者:安徽昂扬

    想和您分享在我学播音的过程中,对张妙阳老师播音风格的一些观察及感触,我的感受可以用一首古词形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大多数人对播音这行业的印象就是:声音动听,看看稿纸上的字,念一念就行了,在没踏入这门槛时,我也这样想,每每仔细听着别人的播音,还能洋洋得意挑别人播音的错儿,老觉得自己上去播,一定比他说的好。可真要自己播音了,面对广播话筒,节目音乐响起时,我的情绪状态就异常紧张,脑中是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说“话”,把话说清楚,都做不到,作为一位播音员和主持人,首先要用标准典雅的普通话,他所说的,要让听众们听懂,之后再去感染受众,播音员的分寸适中,声音弹性,共鸣,情感都需恰切表达,才称得上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做一位优秀的播音人,真有高难度。

    张妙阳老师这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播音、一个是配音,他不但做得潇洒、自然、朴实,而且深深地打动人心,多年来已形成他独一无二,鲜明的播音风格,广大观众们在他的讲座回应中,很幽默地,简洁地把他的播音风格评价为几个“气”,分别是: “洋气”、“仙气”、“帅气”、“豪气”、“大气”、“爽气”、“朝气”。

    当第一次听到这几个“气”时,那时,我才刚接触播音,心生不解?但在之后学习播音的过程中,慢慢的去锤打,推敲,才明白观众们对张老师的评价都不是凭空编造的。他们说得,都极有道理。

    首先,说到“洋气”,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而是需要其它学科来支持它,从事录音师这个行业的人应该知道,录音师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人声音的音频,录音师有的时候又被称作音频师,当我们把人的声音录下来,用专业软件分析,比如cool edit 频谱分析仪,或者一些插件,是能看出组成这个人声“高中低”各个频率段的分布情况,我和一位十分专业的录音师,就做过这个实验,我们把张妙阳老师的声音录音拿来严密分析,结果发现他的各个频率,不管高中低都很饱满,泛音浓郁,这样的分布状况分析出来,发现他的声音效果是:声音饱满、色彩浓郁、温暖、很容易打动人心,想具体感受这感觉,您去比照分析一下张老师的声音,你就会恍然明白。

    在分析过程中,那录音师还惊人地发现,张老师的声音高频部分3khz那一段很是突出。他说:一般情况,这个频率突出的人极少,因此张老师所呈现的声音效果就是很时尚,有一股洋气,看来,洋气还是有物理基础的。

    另外,张老师的洋气还表现在他的语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张老师的大中华味道是如何营造的?学播音的人,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灵敏的耳朵,有了灵敏的耳朵,才能谈到语言的模仿学习,如果想让别人听不出您的语言瑕疵,那么您的语言的精确程度就要高于一般人耳朵能达到的精确度才行,您才能做到那个精确。张老师就是一个耳朵极其灵敏的人,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他通电话,他能通过我咀嚼东西的声音,知道我在吃什么东西,当然,他都猜中了。又有一次,我和他说了我们安徽方言的一句话,他马上模仿,结果让我错以为是我们当地一位大叔在说安徽方言,简直像极了。由此可见,张老师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

    张老师出生在新加坡,家庭的语言环境是是福建方言,,学校的语言是英语,之后他出奇招招聘“北京女朋友”,跟她学北京话,那时那位老太太教他的是北京话,不是现今的标准的普通话。之后他去了法国三年,学法语,后来他去到香港,长期说粤语。每一种有声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语调、语法,所有这些感觉就塑造成张老师国际化的语言习惯,造就了他说说话很洋气的特殊语势。我还观察到,张老师说话的句尾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基本上都是以上扬结尾的,这在内地可以说很少见,因为这需要很充沛的气息控制技巧,因为内地人的语言习惯是以“下势”结尾的,气息减弱,看来,这的确很不寻常。

    下面,再说到“仙气”、“帅气”、“爽气”、“朝气”。这四个气,我感觉这极可能和张老师的人生追求有关联。播音---是把文字通过有声语言传达给听众,从而让听众理解,并受到感染,这过程是:拿到稿件,分析理解内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听众的一般心理承受规律来设计怎样表达(停连、重音、节奏、起承转合、声音塑造、气息控制等),再真挚恰切的“情景再现” 中演绎出来。语言的表达可以简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的高度和谐统一,其中,理解就和内部技巧关系密切,同样一篇文章,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当你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的阶梯上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阅历,性格,及播讲时的感受都会影响他最后播讲出来的艺术效果。

    张老师信奉耶稣基督,努力传播大爱.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在竭力追求播音艺术,始终如一依靠上帝赐予他的声音天赋,谦卑地看待他碰到一切机遇,不断提升他自己的播音专业能力和艺术深度。

    张老师是极度理性而又极度浪漫和感性的一个人,细听他的播音,他的情感张力极大,透露出领袖与诗人合成的气质。这样的一个人,内心世界是异常地丰富与膨胀,如果没有一个正确信仰与追求,那是很可怕的,浪漫的个性与信靠上帝的人生观,打造了他的“仙气”,他要秉持纯净的灵魂来事奉上帝,谦卑的性格,平易近人,让心态年轻,时时有活力,因此,他的播音,听起来就很帅气、朝气、爽气。

    最后,说到“大气”:这和人的智慧大有关系,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明军老师在他有关节奏的课程中说到:从整体上的把握节奏出来的稿件才会显得大气,拘泥与一句或一段话会显得小气。是的,张老师正因为信靠上帝,谦卑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善于发现上帝给他的每一次机遇,始终追慕播音艺术的真谛的最核心,自然能够不拘泥于只言片语,从大处着眼,播音的大气也是很自然的。

    仔细听,张老师的发声方法和中国内地传统的播音发声有很大区别,请各位注意,一个人的任何文化语言习惯都与其生活过的环境和经历有关,大家看英语电影,外国人的发声状态:声音爆发点是在口腔后部,因此听来显得浑厚有力。而中国内地传统的播音发声学,却要求我们发声的声束需要打到硬鄂前端,虽然声音具备穿透力,可是声音爆发力就靠前了,张老师在新加坡自小就灵活运用英语,所以必然把他这口腔后部爆发的发声习惯运用到普通话上来。和内地很多播音员情况很不同,他是先讲流利的英语,后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所以中国人说英语总有普通话的味道,但张老师说普通话却具有饱满的洋气。

    我们都知道,发声时,人在控制气息时,是一条气柱和口腔连接声带控制闭合,当腹部运动,气流变化,声带震动,经过体腔的放大共鸣,形成了音波再通过唇舌的相互作,形成了用于交流的嗓音。这是人说话时候都要做的,做得好,做得恰当,可让自己声音美化,很具感染力。声带在震动时会产生基频,在人的听感上叫做音色,无论是这个人外貌怎么变,只要他一说话,我们就知道就是他。音色,是一个人声音独一无二的标志。这个基频还要通过的我们的共鸣来放大,产生泛音来增加色彩,这个就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有关系了。张老师的高中低频率里,他的泛音都十分浓郁,这不仅是他天生音色好,这个和他后天的揣摩和历练也大有关系。

在长时间的播音积累中,张老师的气息控制技巧越来越纯熟,声音共鸣越来越饱满,甚至可以灵活配比不同的共鸣位置。用他的头、口、胸共鸣的比例达到表达不同情感色彩的需要,我们听到他的这些”气”,都是通过他的气息控制,共鸣控制,巧妙达到气象万千的声音弹性。比如“豪气”,就是一种气息纵的一种表现,.张老师出色的声音共鸣功底,是他少儿时候的广播剧,舞台剧的大量锻练和实践,练就出来的。

    综观张老师一路走来的播音艺术道路,其实,细看他的语言环境,天生的好耳朵、敏锐的领悟力、艺术追求、独特性格、人生机遇、宗教信仰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个的偶然,其实,细想,这些都是一个设定好的必然。张老师天生就是个播音艺术家的料子。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一次,张老师在良友电台节目里说到自己的时间不多时,他几次哽咽。他说生命是如此宝贵,他说,他这一生要竭力培训各地年轻一辈,认识好自己的声音,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妙阳中文论坛 www.zhangmiaoyang.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