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业提升了酒业,因为燃油加入了酒精,开创了汽车喝酒的先河.然而,既汽车饮酒,驾驶人就不能饮酒,这是一个道理,醉人驾醉车,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俺昨天从长沙驾驶速腾到张家界,凡335公里,从平原到山区,本应跑得很爽,天蓝云白,秋风送爽儿.但是,前天晚上,长沙朋友劝酒,喝了不知道多少瓶啤酒.俺本意是二天长途,不饮.但劝者皆说,12小时以后驾车没事,俺以为然,遂喝.只道是头天饮酒过多,二天仍有昏昏困意,弄得俺在高速公路上困意昂然,眼皮沉重地下垂之.因此,俺决定在适当的时候戒酒。
这时候,俺托醪糟送给车夫的汽车评论集<中国:新汽车王国>一书,新锐汽车评论家车夫卒读之,估计其酒后成文,乙醇气息飘扬,将俺的车评提到一个鸟飞的高度.俺在张家界阅读甚爽,人皆喜欢领受吹捧,俺亦不免俗,读罢立即产生在俺博客转载推广之冲动.此书原为占戈好事,集而成书,遂给中国经济出版社夏鸿,夏鸿乃中国自行车主义者,计划今夏骑自行车去穿越塔克拉玛干,因故未成行.但是,俺书稿在其手,担忧被拖,转给上海大学出版社张光斌总编,当俺在神农架原始森林拍蓝花的时候,书就出版了。俺乐之。俺拍的蓝花共8种,写一篇《蓝花集》,交《东方航空》杂志刊发。到俺驾驶速腾考察武陵源中国大鲵的时候,去了上海参加全国书展,在展厅做了一个神农架原始森林体验的讲座。再往前行,读到车夫之书评,俺觉得这个汽车本科,文学硕士的两爬青年评论家之文字甚是了得。噢噢,两爬乃一个缩略术语,全称为全栖类爬行动物,俺以为写汽车评论与文学评论,恰是两栖类爬行动物。两栖为汽车与文学,爬行动物好解,过去称写作为爬格子,至今日十爪敲键,更形象之。俺们都在艰难地往前爬,又都在两栖之间。所以,俺在标题上说讲成一个两爬评论家的书评文字。
这文字汽车人不要看,看了要活活气死。中国的汽车人,都是一些鸟人,在地球上飞来飞去,将金属及诸多无机物制造出有生命的汽车,使这世界的快速陆地通行成为可能。俺在此推荐车夫之评,同时俺期望着拿了书且还未写评的朋友,评论宜快而不宜拖,写评论不限速。当然,醪糟也是写了评论的,且他拎着俺的十几万粒文字到上海,亦劳苦功高。
评论汽车确实是有味道的,没有味道的五毛,俺现在感觉它们也不错,没有它们跟贴的高骂,这世界也就有些许的寂寞。风从哪儿来?太平洋上不止一只蝴蝶,天空上的云朵,它会捎去梦的斑斓,挥一挥手,还是一档起步。左离合,右刹车,再右就是油门,再再右可能是一只大鲵。
负责批评一切
——简评古清生新著《中国:新汽车王国》
车夫
今天早上,在上海国际汽车城附近的一家酒店里,我把晨读的时间让给了古清生先生编著的新书《中国:新汽车王国》。从书名来看,它不是纯文学书籍,但它带给我的教益却比后者要多得多。
传说中,古清生就像是一位来无踪去无影的大侠,心怀四海,行在江湖,无法捕捉他、定格他。而我了解的古清生还是擅写畅销书的作家,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各种文学体裁无所不能,他写政论,写美食,写汽车,写旅游,写文化……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写完了还能出书,其著作等身尤令人肃然起敬。然而遗憾的是,之前我从来没有从他那里成功索要过一本书,他总是推诿,把原因归到出版社身上。我好想用小沈阳的腔调对他说:哎呀妈呀,你也太抠了吧!真的,甚至这比“索吻”还难,于是我常常在聊天群里揶揄他。大概是再也不好意思了,这才趁我赴上海的机会,让我们共同的朋友缪斯同学从京城捎来了他的新著,七月份刚出版的。我心想,他真会打算,省下了一小笔邮资,可以买好几瓶牛栏山二锅头。
书到手边,先是大略浏览了一遍,发现该书集结的文章都来自他在搜狐网上开的博客,有近一百篇——他可能是第一个把汽车博客文章集结成书的人,当然书的策划、选稿、出版等事项都是出版社一手包办的。这些文章初次发表在网上的时候我大都拜读过,有些内容尚记忆犹新,特别是他那比较新奇的观点曾让我几度拍案。我也写汽车评论,我们都关注汽车产业的发展,针对热点话题、焦点新闻、突发事件等也都会集中发表一些见解,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立场不太一样,观点相左,但我尊重他的声音,有时候还觉得他说的话正是我想说而因为表达问题或者思考不成熟而不能说出的,所以,我能够轻松地把该书的文章顺下来,并试图把握其中要义。尽管如此,我丝毫没有轻视它的意思,在一目十行通读的基础上,还是选择了一些精彩的篇什进行了细读。而且,把文章从网上搬到纸上,阅读起来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会更让人重视,毕竟铅字的份量要沉重得多,很神圣的说,否则结集成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既然书已经出来,庆贺的话就免了,下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该书的内容很丰富,是“专”与“杂”的集合体。说它专是因为是写汽车那些事儿,说它杂是因为说事儿的时候涉及的领域很多,角度很广,比如分析产业发展、市场走向,针对车展、自主品牌、产品等话题能够做出独到的评判,都能演绎生发、娓娓道来。之所以他的汽车评论有性格,和我以及其他评论人不同,在于他的评论文章充满着一种文化气息,他站的高度比我们高,行文流畅,富有逻辑思辨能力,读起来也别有趣味。对汽车界发生的事件、呈现的现象以及规律性问题评头论足,总能从数种文化角度予以评述,比如汽车的历史和文化,人类的进化,世界发明史,中西文化,等等,文化背景的铺垫,文化元素的置入,常常让他的文章妙趣横生,很容易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一场阅读盛宴。因此他的文章比较大气,不拘泥,不简单地就事论事,古今通变,中西对比,左右开阖,旁征博引,亦很有内涵的说。他常常批评其他人(包括我)写的东西废话太多,基本上是垃圾,注水文章,但他的废话也不少,很多内容貌似与汽车无关,却被他大书特书,不过我们愿意看,实际上那也不是为了凑字数。
写体育评论、时政评论、财经评论等都可以出彩,可以让大众关注,但汽车评论就很难成什么气候,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汽车评论员,甚至“汽车评论员”这个称呼就很值得怀疑。古清生是少有的能把汽车评论写的既有自己风格,又能尽可能让更多读者喜欢的一个人,他的文品同他的人品一样天马行空,放荡不羁,充满了浪漫的自由想象。
他写的东西有思想,更有自己的鲜明立场,而且十几年来始终不变,在书中他也承认了这一点。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有一种本事,能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与汽车联系起来。我知道当年他和别人合写过一部著名的政论集《中国可以说不》,他喜欢周游名山大川,做地域文化考察,他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出过好几本书,在写作上他是个杂食动物。这一切又都建立在他优秀飞扬的文采之上。他自称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对于写作,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他主张身体力行,他坚信自己从事的写作事业与那些专业作家相比更有价值,更值得投资。他的文字是美的。因此,在他的汽车评论中经常结合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写作汽车评论时做出一些譬喻,比如把跨界车比作他正在考察的两栖动物大鲵(他也是个多重跨界的人),比如用各种美食来形容不同国家的汽车特点,皆想象奇特,贴切恰当,相当精辟。也许在他眼里,汽车评论就是一道美食,要什么味儿,做法当然有不同的讲究,爆炒、清蒸还是水煮,使用什么火候,皆可以自由发挥,不拘形式,然后可以细细品尝,或者大快朵颐。
据古清生自己讲,他没有上过汽车专业的学校,但是他读过许多关于汽车的书籍,系统研究过国内外汽车发展的历史、汽车设计、构造、市场营销、汽车文化行为等方面,这为他写出专业的不失之可读的汽车评论文章提供了帮助。据说,文坛鬼才倪匡有次迷上了研究汽车,但他不懂驾驶,曾经自己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拆散,然后再重组恢复到原状。不知道古清生有没有这样做,但我想他一定是做了深入钻研,现在他对于汽车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像我这样科班出身的人。他是一个奇才,虽然作为后进我这样评价有些不太合适。
翻阅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清生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强烈支持,同时他又对跨国企业(他称之为“老跨”)和与跨国企业“狼狈为奸”的国有企业进行猛烈抨击。他力挺自主品牌,甚至宽容自主企业的抄袭和模仿行为,认为这是必由之路,是“硬道理”。这其中寄予了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对中国汽车的未来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作为一个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汽车业的评论人,可以算是一位“老人”了,而当其他老人都早已歇菜的时候,他还坚守在汽车评论阵地,并情有独钟,用他宏富、犀利的笔触抒发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不满,是溢于言表的愤懑。古清生是个老愤青,他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包打天下的风格,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他的博客口号是:负责批评一切。因此我不敢与他深谈,不谈专业的东西,惧怕被他批得体无完肤。当年龙永图先生说可以不要自主品牌的时候,就让他好一通批驳。古清生骂人,一针见血,颇有鲁迅的风采(希望没有把他抬得过高),他时刻处于战斗状态,同时又是孤独的,这让我想起了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就像文学的发展需要文学批评一样,汽车业的发展也需要汽车批评,不敢说它在其中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至少是尽了我们的微薄之力,做出了一点贡献。好在中国果然已经成长为世界汽车大国,消费能力,产销能力,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他所批判的“老跨”也正在垮掉。一切形势的发展,恰如这本书的题名——中国:新汽车王国,但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现实。我相信,古清生的汽车评论文字也为这个新王国的建立增添了几块砖瓦。
2009年9月15日 车夫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