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随想


    陈寅恪的名言“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静悄悄地镌刻在距离藏经洞(今天被编为17号窟)不远的小院里。小院四周房间里的陈列讲得无非又是一个文化八国联军的故事。联想起某大师“含泪“的名篇,我心中不禁生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摆脱自哎自怜的文化悲情。

    

    随着潮水样的游客,我走马观花地看完了十几个洞窟。即便是如此肤浅的浏览,洞窟中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已经让人陶醉了。而这些,似乎还只是敦煌文化的冰山一角,建立在藏经洞所发现的古代文献上的敦煌学涵盖了从哲学,文学,艺术,美术,宗教,到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等几乎现代学科的各个分类,难怪陈寅恪先生的名言还有下半句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文献,就像一个极好的剖面,让我们能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看了网上的攻略,据说可以跟着其他的游客再蹭些洞窟看,于是我们就在洞窟外逡巡,发现讲解员带的国内游客基本上走的路线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直奔“最大的”“最高的”而去。看来,好大喜功的数字崇拜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也难怪,我们自小的历史课不也是让我们去记一些枯燥的时间点和诸如“比西方早。。。。年”的论断吗。其实看了敦煌莫高窟,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历史教育根本不用“我祖上比你阔”的言语来给自己壮胆,没那个必要。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锁定了一群泰国人,他们似乎也不听(或者听不懂)解说,进一个窟,就摆开阵势,双手合十,大声念经,跟着他们,我们蹭进了一个应该为盛唐时期的洞窟,顿时被四周精美的供养菩萨壁画所吸引,那些仪态端庄,举止安详,服饰精美的菩萨应该在人间是有蓝本的,我不禁感叹,这就是盛世啊。

   据说莫高窟的讲解员都是敦煌研究院的职工,他们的水平的确与一般导游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对我们这种搭便车的爱好者也不深究。最多是客客气气地请出来。

   脱离了泰国人,我们又瞅准了机会,蹭进了一个特级洞窟045


    045中的七尊塑像,基本上是各种介绍莫高窟的画册上的常客。网上的介绍已经很多了,照片也很多,可是我要说,再好的照片也只能照出原作之美的千分之一。当你在那狭小的空间里,与距今千年以上的艺术珍品面对面时,内心感到的竟然不是激动,而是一种难得的平静。
    

    上面这张是从网上搜来的,为了保护文物,莫高窟早已经不让带相机了,每天每个洞窟的参观人数也是限制的。在洞窟群对面的三危山下,一个巨大的展览馆正在日益充实着展品,据说都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临摹的壁画和运用现代科技仿真的洞窟。还据说,随着展览馆的完善,以后普通游客参观真迹的机会将进一步减少。为了保护文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很多洞窟里,讲解员都指着壁画中发黑的地方说,原来这里是朱红色,因为参观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颜料氧化了,就由红变黑了。

    莫高窟,也许是一个我们的下一代再也看不到真迹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