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璠先生《民意调查要真正反映民意》一文(原载2009年9月8日《中国信息报》),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就民意的及时传递问题补充几句。
熟悉信息工作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完整的信息流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和存贮。这四个环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导致整个信息流程的不完美,造成信息应有价值的缺失。显然,潘璠先生的文章关注的主要是前两个环节,即民意的真实采集与处理,或者说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却忽略了事实上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后两个环节,特别是传递环节。
传递就是信息的上传下达。对政府统计部门而言,上传就是向上级领导报送分析报告,下达就是向社会公众披露调查结果。倘若问起统计工作者开展一项调查的目的,大概十有八九会说是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但在信息采集上来之后的上传下达环节,我们的一些统计同行却时不时地打了折扣,其主要表现便是:报喜不报忧。调查结果比较好的,通常会抓紧传递特别是向领导上报;调查结果不那么理想的,通常会暂缓传递、谨慎传递甚至干脆压住不传递,特别是不向领导上报。有一位省统计局长曾经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我可以不说话,但要说就说真话。”这恰恰暗合了笔者与潘璠先生想共同表达的观点,潘璠先生关注的正是如何“说真话”,而笔者想补充的则是为什么“不说话”。
其实说穿了,所谓的“说真话”,并不是什么真话都说,而只是“说好话”;所谓的“不说话”,也不是什么话都不说,而只是“不说坏话”。“说好话”容易,“说坏话”难。
这一难一易,根子还在于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衍生而来的“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在于某些领导听了赞歌就开心,见了负反馈信息就皱眉头。皱眉头自然是情理之中的,闻过则喜的胸怀毕竟只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等极少数伟人才能具备,怕就怕某些领导不仅眉头一皱,而且计上心来,对信息及信息提供者横挑鼻子竖挑眼,直至打入冷宫,给你点颜色看看。
或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使得许多本该及时传递的调查结果在统计部门那里就封存起来,许多统计人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就此付诸东流。常规的专业统计结果的处理尚且如此,反映百姓主观评价的民意调查焉能不更加谨小慎微?然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负反馈信息提供者的乌纱帽保住了,调查经费也折腾了,可是真实的、完整的情况也与领导隔绝了。长此以往,人们便只会看到孔雀那漂亮的羽毛,而再也见不到它并不美丽的屁股了。一派歌舞升平的表象下面,滚动着的必然是危机的逆流。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如果慢慢地演变成官场上的潜规则,那么最终受损的只能是国家,是地区,是百姓。
道理可能谁都懂,但究竟怎样才能让信息、让民意的传递通道更加顺畅而不至于梗阻甚至坏死呢?愚以为,只要两条就够了:一是各级党政领导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善于、乐于接纳各种负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切实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要努力培养忠诚统计、忠诚于人民的品格,勇于、惯于向各级党政领导报送各种负反馈信息,辅助领导作出科学的决策,这才是真正的服务科学发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过的林则徐的这番话,实在值得那些不敢担当的党政领导和统计同仁深思之!
民意要真实更要传递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