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拐杖试探经济很危险
发表于本期《北京青年周刊》
随着经济出现V型反转的信号,不少人认为该丢掉政策的“拐杖”,看看我们的企业是否能够自动走向正常的轨道,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1936年的凯恩斯主义也遇到同样的困境,遭到对手的指责,结果美国刚刚在温和的复苏之后,试探一下丢掉拐杖的行为,可想而知,后来的两年陷入停滞。
发表于本期《北京青年周刊》
随着经济出现V型反转的信号,不少人认为该丢掉政策的“拐杖”,看看我们的企业是否能够自动走向正常的轨道,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1936年的凯恩斯主义也遇到同样的困境,遭到对手的指责,结果美国刚刚在温和的复苏之后,试探一下丢掉拐杖的行为,可想而知,后来的两年陷入停滞。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克拉克对这种试验有着很简介但很清晰的描述:新政虽然令人费解、自相矛盾且颇富争议,但其实施的多种扩张举措避免了灾难,并为1936年前出现的温和经济复苏扫清了道路。于是,财政部长摩根索觉得“扔掉拐杖,看看美国私营企业能否自立”的时机已到,并计划在两年内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罗斯福对此表示赞同,希望让那些顽固的共和党批评者们乱掉阵脚。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有违初衷。在1937年至1938年间,犹犹豫豫的经济复苏陷入了停滞。在“罗斯福衰退”——其政治对手开心的说法——期间,失业问题对民主党天生的选民基础构成了冲击。
这种情形和中国目前有着某种类似之处,并不是说政策上的抉择类似,而是针对政府的救市在经济看到复苏迹象的时候,是该继续拄着拐杖走,还是扔掉拐杖。而且,也有想“扔掉拐杖,看看美国私营企业能否自立”的冲动。
首先,在去库存化的进程中,由于资产价格出现率先回升,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成为全球牛市的领跑者,很多人觉得可以摆脱政策的拐杖,甚至拿起政策的拐杖来打击“资产泡沫”、“楼市泡沫”、“股市泡沫”,市场的正常恢复在他们眼里总是泡沫。于是,就有了想动动货币政策的冲动,这样的一个思路很危险,我们更应当看到,很多产业去库存化依然很艰辛,不是企业根本就不敢去投资生产,于是,更多的资金进入楼市,楼市以其巨大的能力吸纳了这么多的避难资金,本来是一件稳定经济的好事情,结果却被看成楼市无德的罪证。
第二,我们的工业确实在扩张,这是值得欣喜的,有数据为证: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继续上升表明,工业生产正在加速。8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53.3上升到54,也标志着该指数连续第六个月的扩张。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另一面,也是一些国外人士担忧的:国内需求推动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持续上升,可能会加强有关部门的担忧,进而在短期内促使经济政策的紧缩。事实上,从现实的角度考量,现在很多产能过剩让这些产业的复苏穿上沉重的冰衣,如果继续加重冰衣的话,可能会使得我们需要启动更大的消费能量,而现在如果经济复苏出现波折或者就业不理想,很多人可能选择节省以期待渡过后面的危机。因此,人们的预期往往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性质,就是说一件事情可能不会发生,但如果大家都预期会发生,就真得有很大的可能发生。所以,我们不能丢掉拐杖或者拿着政策的拐杖抵充以前的政策,这无疑会加剧老百姓的忧虑,前段时间的政策微调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第三,何时丢掉拐杖,才不至于滑倒呢?这的确是全世界都在探讨的难题。但除了一些自由主义者一贯反对政府干预失灵的市场外,大多数的政府官员都认为现在不是退出刺激计划的时候。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日前撰文指出,“现在宣告金融危机结束还为时过早,眼下还不是退出的时候”;“欧洲央行目前拥有退出非常规措施的策略,它的实施将建立在三个自我强化的因素之上:可靠性、警示性和稳妥性”。而我们的财政部长谢旭人以及行长周小川,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笔者认为,刺激计划肯定会撤出的,但决不是现在。因为明年经济的走势还很难说,大家都知道走出危机的第二年都有可能反复。比如1998年金融危机后,1999年GDP出现了低谷7.6%,因此,现在就开始考虑扔掉拐杖,显然很“大胆”,但是很不现实,也很危险。我们衷心希望经济在第二季度出现转折之后,经济能实现V型反转,而不是W型,但这需要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持,那种“扔掉拐杖,看看美国私营企业能否自立”类似的想法,现在是很危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