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需要金融的角度看,中国金融体制和体系的三大缺陷。
26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基本上是按照资金或者资本所有者,特别是大的资本所有者的需求设计的,而不是按照资金的使用者,特别是中小资金使用者的需求设计的。从资本所有者角度看,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看,它又是不成功的。金融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克服许多重大缺陷。其中包括:
1、金融与信用两张皮,崇拜金融,忽视信用。实际上,金融发源于信用,信用是金融的母亲,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信用的规范,是信用的应用,两者不可能分家。从研究角度看,信用问题必须与金融问题捆绑在一起研究,两者都不能单独研究。只有信用搞通了,金融才能搞好。但是,目前在中国国内,从研究领域到实践领域,到处都在崇拜金融,忽视信用。这好比是崇拜子女,却忽视他们的母亲。其实,金融根本不需要崇拜,现代金融及货币都是一种虚拟的和人为的制度安排。国内外的经济和金融教材都缺少信用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缺少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的内容。从实践角度看,目前,中国的金融与信用体制也存在严重弊端,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信用问题仅仅被列入市场体系建设。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局等政府许多部门都在领导信用建设,各部门的积极性自然是好的,但是,互不协调,形不成合力,谁也抓不到点子上。这种多头领导,重复建设的做法很可能延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理论上,信用建设应该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进行,应该在人民银行之下,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委员会并列,成立社会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
2、金融与经济两张皮,金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金融是经济的基础。按理说,货币和金融作为一种人为的制度安排,和自然资源是不同的,它不应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安排金融制度,而不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现存的金融制度。正如,我们应该按照脑袋的大小去配帽子,二不应该按照帽子的大小去修脑袋一样。人类不应该象郑人买履那样,被自己设计的制度束缚了手脚,中国需要驾御金融,一定要打破人们金融至上,金融统治经济的思维定式。现在的中国,主张经济金融化的太多,为资金所有者研究、办事和说话的多;主张金融经济化的太少,为资金使用者研究、办事和说话的少。而实际上,中国既需要经济金融化,也需要金融经济化。改革之初,中国是一个资金极度匮乏的国家,我们搞经济金融化,引进外资,增加贷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几乎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金融行业功不可没。经过26年的发展,中国再也不是一个资金匮乏的国家,而是一个资金严重闲置的国家。而且,庞大的资金并没有与经济紧密结合,而是虚悬在经济“头”上。不客气地说,中国是世界上金融脱离经济自我循环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金融已经成为银行、券商和垄断企业、上市公司之间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自我陶醉的梦乡;金融离信用,离经济,离大多数企业,离大多数百姓,离大多数各级地方政府已经越来越远。中国更缺乏的是金融的信用化和经济化,更需要的是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金融和信用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已经充分注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种失衡现象。但是,对金融和信用失衡问题却没有引起关注。实际上,国内外的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关键是如何分配金融、货币、信用等虚拟资源。要解决中国的经济社会各种失衡问题,包括解决三农和就业问题,首先必须解决金融和信用失衡问题,重新分配信用和金融资源。要打破国家对信用发行的垄断,恢复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权利,其中的关键是给那些没有经济效益,但是有社会效益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个人,授予正常的信用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