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走出市场思维的泥潭
在追逐股市的名利场中,投资者们往往陷入泥潭,导致陷入泥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盘天气的变化多端。譬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A股市场从3478点的高位跌到2649点,让人们都不免胆寒。
事实上,此次中级调整来的如此凶狠,是与多重根导致的,有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些则是我们自己盲动的虚假映射。
首先,陷入老套的思维误区导致市场一泻千里的重要因素。股市大跌的时候,上面没有声音,或者说是理性回归;而股市上涨的时候,就是泡沫;这是一个很难以说服别人的逻辑,如果没有市场的上涨,这个市场还会有如此的魅力吗?更重要的是,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已经深入到人心了,反过来来说,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信心也是从股市上可以看出来的,而未来的行为对现在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强调,为什么跌穿心理底线就要救市的意义。
不要再小看虚拟经济了,经济越发达,虚拟经济所占的比重就越高;这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就没用了,远不是这样,虚拟经济的发展,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譬如服务业,以前我们认为服务业不创造价值,反而是在消耗价值,现在我们才发现,正是服务业的大发展,才对农业和工业带来重大的机遇,一个是提供动力,不如科技研究,一个是带来巨大的市场,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吃自己地里产的,穿自己纺线织布做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自然经济反而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从而限制了生产的进步。
第二,政策陷入彷徨期。毫无疑问,中国在金融危机的救市过程中,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当人们期待美国人在复苏中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时,才发现美国陷入了一个泥潭,自身难保。而中国却果断地出台一揽子救市计划,赢得了复苏。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在经历了救急就危之后,经济已经出现复苏的信号,我们还是不是要坚持继续实施扩张性的政策呢?
从7月份以来,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来看,经历了央行的微调风暴,市场终于陷入了泥潭。股市暴跌800多点,房地产的成交量也开始了萎缩,反通胀的动作和回收流动的手段充满了危险,实在让人不敢直面。虽然说我们高层一直强调坚持既定的政策,但在实施上却另有无影脚。这是受到所谓的通胀或者滞涨的理论影响的,中国出现滞涨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不瞎折腾。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不像美日,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很多人拿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吓我们,是的,日本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滞涨现象很吓人,但我们想想,日本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劳动力早就转成了技术工人,后续力量和创新能力已经枯寂,没有找到新的动力;而中国却不一样,如果打个比喻的话,日本属于老年病,而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上,还属于青年时期,因此,中国最近二十年内都很难出现那种状况。二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就不是我们现在能想想得很清晰的了。
第三,发行新股搞的太猛,太盲动,总想把以前没有上的全上上,只顾短期不顾长期,是发展市场的心腹大患。在正规的体制还不完善,潜规则盛行的A股市场,管理层要做的是自己要身正为师,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行为,打击破坏市场规制的恶行。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的话,现在市场规制还不完善,那就容易出问题,市场成了离散型的东西,不可琢磨的怪物,甚至完全背离基本的怪兽,那就很难控制。
最后,总理日前会见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时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会改变政策方向。这是大方向,虽然如此,在经历了惨跌之后,我们还是对于市场很担心。担心的是,大政方针未变,但是所谓的微调风暴也是可以要了牛市的命,上个月大跌800点已经印证了。
作为投资者,自己尽量避免陷入操作的泥潭,主要是对于外在因素的判断,但事实上,现在政策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期,确实很难走出思维的泥潭,信息的泥沼,以及操作上的误判,但我们知道,犯错是我们的股市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让时间来消除我们现实的局面的下困扰,走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