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金华日报记者就义乌市场的“35岁现象”采访了区域经济研究学者、义乌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庆军。这篇题为《义乌市场的“35岁现象”———“暖意义乌”系列调查(三)》刊登在31日的《金华日报》第二版,内容如下。
区域经济研究学者、义乌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庆军曾用10多年时间探秘义乌市场,著有《走近义乌》一书。许庆军先生中国(义乌)商成专业市场研究所执行所长。他从事市场研究二十余年,参与了国内外诸多市场项目的规划、定位、开发、招商、运营等。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在西安、武汉、南京、沈阳、株洲、西宁以及伊朗、菲律宾等地的专业市场前期设计规划定位、租售招商、运营管理等全程或部分运作工作,总商业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接受委托,成功运营多个空壳或半空壳市场启动、繁荣。其《市场发展集群化战略》、《从政府角色看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经验》等刊发在《中国市场》等核心期刊或参加中国市场学会等论坛交流。著有《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2006,中共党史出版社,56.90万字)、《采访人生》(1998,中国工人出版社,56万字)等。
记者:在危机中,义乌市场出现短暂波折后,又暴发出活力。对这种现象,你如何解释?
许庆军:这主要的原因在于义乌市场拥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它拥有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义乌市场聚集着不少珠三角的商品,但全球商人为何很少跑到珠三角,而一找就找到义乌?这就跟义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关,是义乌市里经过20多年时间的推广形成的。
二是商品的竞争力。危机暴发时,全球不少消费者都被搞晕了。但经过不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后,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开始恢复,物美价廉的义乌小商品又成为他们消费的首选。
记者:有人提出义乌市场的“35岁现象”,你怎么看?
许庆军:义乌市场的“35岁现象”是义乌市场升级换代的结果,体现了抗风险能力。跟10多年相比,义乌市场面对的是一个产能过剩时代。这种时代需要义乌市场输出智慧和创造力,“35岁现象”出现正是义乌市场拥有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中投网记者 江南雪
危机难以撼动义乌市场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