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的春天为时尚早


中国汽车业的春天为时尚早

——就《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独家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独家采访

 

——汽车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事关上下游产业的大发展问题。

——我们总是站在民族利益上看待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可爱”,却不知道是多么弱不禁风。政策主导下的市场会更需要“向外看”的精神。

——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和国际汽车产业增加了密切合作的机会。

——四流企业卖劳动力,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级企业卖标准。

 

中国知识产权报:请您简单谈谈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会给我国的汽车业带来哪些希望?

于清教:产业振兴不是国家单纯垄断产业的振兴,而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广大中小企业健康生存的长远规划,而不单纯是金融危机下的政策选择。

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有利于开拓农村汽车市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加快发展,而且有利于优化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将有效改善当前国内车市的低迷气氛,尽快走出低谷。应该说,汽车消费对拉动内需至关重要,汽车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上游关系到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橡胶、玻璃、电子、塑料、石油化工等许多产业,下游与餐饮、旅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很大关联。

 

中国知识产权报:汽车业的并购重组问题是“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请您分析一下这项举措的利弊。

于清教:加速汽车企业重组,促进汽车品牌优势明显企业的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是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淘汰落后产能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多年来因为体制、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困扰,中国汽车行业的联合重组非常缓慢,从2000年到现在,只有两家进行了重组,也就是上汽和南汽成功重组。其他一直在洽谈,但没有实质上的进展,这一方面是体制的因素困扰,特别是地方政府考虑地方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不太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汽车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速度缓慢。

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是简单的1+1>2的法则,而是一种成功率较低的企业行为。我觉得,企业做大做强最好的方法就是国家将汽车市场完全放开、充分竞争,类似于中国家电业的竞争。汽车市场谁都可以进,一旦不盈利就退出去,从可靠性、经济性、一致性、环保等各个指标衡量,企业做了一段时间不赚钱,自然就被淘汰。现在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只能进不能退,表面上看是保护,实际上是埋下了苦涩的种子,我们总是站在民族利益上看待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可爱”,却不知道是多么弱不禁风。政策主导下的市场会更需要“向外看”的精神。

 

中国知识产权报:请您谈谈在我国的汽车业在品牌自主创新方面要做出哪些努力?

于清教:引导汽车制造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这应该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规划》对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三项:

一是调整政府公用车配备标准,使有关排量和价格的规定更有利于采购节能环保和自主品牌。现在地方政府在推动公开改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但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公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是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用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这对推动国产品牌汽车的市场无疑是一剂有效的良药,但往往在具体执行起来难以做好,原因主要在于国产汽车品牌产品品质有待提高,另外就是攀比心理、面子工程在作祟。

三是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这方面工作的实施任重而道远,就连国外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动现在仍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不应仅仅局限在政府采购上,而是应该立法从全民做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政策、市场消费环境。

 

中国知识产权报:您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有哪些运用?汽车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于清教:众所周知,四流企业卖劳动力,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级企业卖标准。当前,中国正在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从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关系看,我觉得有三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自主创新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国家应大力鼓励、奖励在这方面的企业行为,真正起到示范效应;二是联合创新(即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产学研相结合)取得的知识产权,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明显不够,科研机构、大学里的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太慢,国家和市场支持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研发的积极性,而一个靠COPY生存的民族或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创新、研发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三是直接引进知识产权,这方面前几年问题不少,我们重复引进的低价值生产设备或整车技术现在已经过剩,具有市场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太少,现在金融危机下,美国通用汽车都出问题了,奥巴马政府的破产重组继而新生新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我认为中国汽车业不应该盲目“走出去”抄底,因为所谓的廉价并购背后往往是巨大的窟窿和包袱,最好的做法是在保护国内汽车知识产权的同时,有选择地直接引进完全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

 

中国知识产权报:在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方面,汽车业应该怎样做?

于清教:中国汽车工业首先需要自强,学会革新和创造。由于汽车工业涉及到很多相关产业,需要密切协作,所有工业门类都应配合汽车生产业,不可能立刻让所有的工业门类都达到最高水平。所以中国汽车走出去还需要耐心和时间。

如果非要快速走出去,我个人观点是,中国汽车企业有条件的还是可以参与海外并购,无论是自己的管理水平、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等,各方面如果够的话,可参与国际并购。目前应是比较好的时机,因为这种时机也是多少年才有一次的,中国企业迟早要走出去,不能总是大规模地低价出口,这样下去哪个国家都不会支持,不能只是商品输出,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资本输出,到人家那儿去建厂,所以成熟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但是企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把人家兼并了之后双方各有什么优势、能否互补、有什么风险、有什么困难,都要充分评估,深刻评价来自国别文化、风土人情、当地政策等风险,否则很容易失败。

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和国际汽车产业增加了密切合作的机会,但就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业大批到国外收购企业的准备和能力还不太充足,按照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状况,有观点认为——如果再晚五年,出去的情况要比现在好得多。我希望我们宁可稍晚点出去,练好内功,也不要冒进、激进行事。

    整体来说,过早地给汽车业的春天到来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中国汽车业的健康发展仍需要漫长的过程。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8月
 
关联阅读
董事会杂志=2009.1
西部论丛杂志=2009.8
董事会杂志=2009.7
中外管理杂志=2009.7
中外管理杂志=2009.4
董事会杂志=2009.3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2009.5
中外管理杂志=2009.6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