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瞭望》2009/07上半月刊
上一轮创出历史新高的大牛市行情可谓波澜壮阔、气势如虹,股指的强劲上涨,个股行情的遍地开花,导致市场财富效应不断产生。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以及股市泡沫的破灭,去年市场又步入了大熊的境地。
当救经济救股市由口号切切实实地变成了行动,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也就探出了1664点的底部。并且,其后的一轮反弹行情亦随之而来。
截止6月中旬,上证指数也突破了年前不敢想像的2800点大关。更重要的是,股指的月K线走出六连阳(到6月18日止)的态势。如此强势,即使是当年 “千点论”一语成谶股市启动一轮大牛市时也未曾出现的。而且,随着股指的不断上涨,“牛市论”又重新出现了。
今年最坚定看好A股的莫过于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龚方雄,其发出的“牛市”声音亦最早。就在6月3日,龚方雄在上海仍然表示,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已经处于“牛市初期”。摩根大通的李晶对中国经济也表示乐观,其认为A股年内可冲3000点。 此外,有着“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6月份在上海发表演讲时,亦是唱多中国经济与股市;空头罗杰斯此前也建议,投资人现在不应该看空股市,应该坚定做多;而香港“平民股神”曹仁超的观点更富想像力,他认为从2010年起,A股将进入30年牛市。更早之前,“股神”巴菲特亦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当然,A股能否走强,还得看国内机构投资者的“脸色”。诸多基金经理认为,由于流动性宽裕这一核心支持因素仍然存在,并且基于中长期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不会改变,市场已进入“牛市第一阶段”,从技术指标看,A股“目前已半只脚踏入牛市”。
在没有做空机制的A股市场中,牛市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是,无论是“金融大鳄”索罗斯、“股神”巴菲特也好,还是国内市场拥有一定程度话语权的基金也好,均有看走眼的时候,正如股市没有专家。
目前市场“牛市”的声音甚嚣尘上,这与上一轮大牛市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黄金十年”、八千点、一万点、“牛市下半场”等论调都极具诱惑与冲击力,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无须笔者多言。
证券市场是一个“讲故事”的场所,谁的故事最具欺骗性,谁的故事就最动听。“讲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因此才有了当年股指在5000点之上时基金的“拼命骑马”,直至汗流浃背;才有了去年股指暴跌时,某些机构一面大肆唱多一面砸盘;也才有了指数跌破1800点后,别有用心者还在高喊着“看到”了1200点,甚至是千点。
事实上,进入5月份之后,市场又重新回到了“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时代,投资者普遍感到获取收益越来越难。从此轮反弹的“散户时代”到5月份后的“机构时代”,也标志着所谓的牛市,只会是机构投资者的牛市,绝对不可能是所有投资者的牛市,而这也与2007年下半年的行情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一面高喊着“牛”来了,一面却在不断地降低仓位。来自德圣基金的数据显示,在多数公募基金对A股公开唱多的同时,其仓位却在下降。如6月份的第二周基金继续减仓,这也是基金连续三周实施减仓操作。该周160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2%,少于前一周的40只;而增仓2%以上的基金仅有49只,主动增仓超过5%的基金只有17只。
近几年来,基金的操作与增仓减仓,早已成为市场走向的反向指标,当基金也开始高举牛市的大旗时,其实也是投资者该落袋为安与提高警惕的时候,否则,曾经的盈利就可能只是“纸上富贵”,并且还可能被股市严重套牢。
而且,无论是从宏观基本面、市场技术面,还是投资者的心理面分析,都不支持新一轮牛市的诞生,尽管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当前最应该注意的是被日益放大的市场风险,而不是被“牛市”所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