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寺"美岱昭


  雄伟瑰丽的明代“城寺”美岱昭,背依高峻巍峨的阴山主峰山,面临美丽富饶的黄河前套土默川,这座保存尚好的的“城寺”,气势雄伟恢弘,风格隽永独特,以文化内涵而著称。blog.sina.com.cn/s/blog_499367d60100eji6.html

 美岱昭占地面积6.25万平方米,城内面积近四万平方米,现存明代建筑10座256间。我于两度到过此地,2007年的初夏,走进城池,仰望苍穹,天空湛蓝无比。看过这座甚为喜爱的“城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在没细读之后,一直没动笔,颇有点难以落笔之感。

     时至2009年的8月,当再次来到这里,天空被乌云笼罩着已近傍晚,由于天气加之一路劳顿,同行中很多年轻的同仁,看过这么娇小的一座城池,发出感叹,这要在中原这样的寺庙实在难以称道。

  

  其实这座原称为大板升城的美岱昭,不仅处处见于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风格,而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有故事的古寺。加之在文革期间一直用于存放粮食,尚且保留下明代壁画1650平方米。这些纪实壁画与宗教壁画见于寺内,其价值不仅画面丰富,且蕴涵着极高的纪实性把阿勒坦汗家族礼佛的场面形象地再现下来,遗憾的是寺庙为保存难得的艺术瑰宝,不允许拍照,也就把遗憾留在了这里。走入正殿堂,高大挺拔的中梁大柱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可想当时的阴山周围的森林是何等茂密。

  这一带正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之富饶的前套土默川。在这里交织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 

  早在16世纪上半叶,美岱昭就已经诞生,是阿勒坦汗的汗府与牙帐,也是金汗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明嘉靖年间,阿勒坦汗仿照元朝大都皇宫的形制对这里改建。美岱昭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古寺,经历了战火与文革对其破坏。

   一直以来,人们对美岱昭的认识很模糊,这也给这座阴山脚下的城寺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走进这座阴山下的“城寺”,禁不住对阿勒坦汗杰出的政治才能而称赞。阿勒坦汗颁布了著名的《阿勒坦汗法典》,不仅实现了蒙古地区的变革发展农业,而是采纳了“牛羊帐摹”的政策对畜牧业也起到了保障作用。土默川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民谣:“白灵王的骆驼是一坡一坡地,土默公的喜鹊子花沟是一沟一沟的。”

  虽今天看不到这样的情形,据当地人说,这里的人们都很富足,爬满架的葡萄也告示着人们这里的富饶与丰润。

   正因为阿勒坦汗有了开发土默川的历史功绩,才会有了呼和浩特城的繁荣与发展,才会使游牧的草原人定居下来。
 每次走到有着历史沉淀的古宅面前,总在沉思很多东西,从文化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也正是草原所独有的文化,让我一次次对蒙古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两度来此,大概是天气的不同,但获得感受也不同。
  这尊雕塑着三娘子与阿勒坦汗的石雕,是近年才雕塑的,此行成了我最为关注点,雕塑在雨后的傍晚更增加了一份厚重之感。 

   在蒙古民族历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列以外的能成国家之事的当数阿勒坦汗的妻子三娘子。三娘子是一位聪明、美丽,颇具才华,为人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  

  阿勒坦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任凭三娘子裁决。她也尽己所能,积极辅佐丈夫,发挥了巨大作用。阿勒坦汗去世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政务,掌兵权,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她竭力劝说、督促俺答汗孙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表彰三娘子的功绩,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明朝亦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

   当离开这座我颇为喜爱的古“城寺”,我在想,其实任何一件文化古迹包含着最活跃的元素是人。两度来此,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的喜爱,更多表达着我对三娘子的一份崇敬,蒙古民族史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