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读书--衣俊卿


生存与读书--衣俊卿

 

   我曾进行过无数次正面和反面的推理和假设,却从没有找到一条现代人可以不读书的理由。我总以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像许多学者考虑的那样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不再是现代主体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和生活的添加剂,而是现代主体的本质性生存方式。常常,我们怎么读书,我们就怎么生存。
   
我们这一代曾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恐怖岁月的人,对于读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感受和痛楚。当我们在恢复高考,步入大学殿堂之时,读书成了我们生存中最神圣的事情,成了我们永远纠缠不清的命运。那是一代青年人在经历了可怕的知识的荒漠、文化的荒原、精神的迷惘之后;在经历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原始关联对年轻的心灵的磨打和拷问之后;在童年的梦想已经破灭、青春理想的天空已经被遮蔽,几近绝望之时,突然带着狂喜的心和生命的渴望步入知识的殿堂——那永远的生命绿洲。
   
或许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经验式的传统文化模式和从小学到大学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应式教育模式破坏了孩子们的读书味觉,把读书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背书苦役。或许是消费社会中实惠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等现实关怀和喧闹的、平面化的大众文化剥夺了我们生存中的最后一点宁静,使非功利的读书不再可能。当这种状况蔓延到整个民族的生存境遇中,无疑是一种可悲的现实。而当我们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甚至可以不读书地完成学业时,其悲哀就真的渗透到民族生存的骨髓里了。
   
所以,每当人们谈论转型期俄罗斯的经济匮乏和效率低下时,我却常常为俄罗斯地铁上、公共汽车上无处不在的读书身影和街头那些顶着凛冽寒风守护着油画和粘贴画的人们所感动,我从中看到了希望!而当人们为我们民族终于摆脱贫困和匮乏、处处莺歌燕舞、尽情享用物质生活而骄傲和沾沾自喜时,我却为发现了人们心灵上的空洞和浮萍而恐惧和颤栗。因为,丰裕的物质绿洲毕竟无法建立在精神的荒漠上!
   
其实,传授现成的知识并不是读书的主要内涵和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惟有内在的人文素养可以成为人生的重要动力。真正的读书是非功利的,因而是自主的和愉快的;读书是人生的一种欢跃的前行,是精神的陶冶,是文化的启蒙,是唤醒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文践行,是感恩造化、沐浴神圣的心灵历程。
   
读书是我的命运。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童年能够用拼音读童话和故事时的喜悦,记得上小学读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时的沉迷,记得读帕斯卡尔《思想录》中关于人作为能思想的苇草既脆弱又伟大的断言时心灵的震撼,记得读《圣经》感受异样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时的惊奇。读书之于我,有如我们沐浴在晨曦中注视着点缀在清新的、静谧的、温馨的自然之中的袅袅人烟;有如我们伫立在夕阳下伴着在暮天上织锦的晚云和在溪水中流金的残日排遣着总也不能释怀的尘世情丝;有如我们长跪在万籁俱静的黑夜中仰视着满天星斗遥想着造物的奇迹与伟大。
读书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感动和人文情怀。圣·艾克须佩里的《小王子》曾使我落泪。那个率真的、善良的、孤单的、忧伤的小王子,时时渴望着遥远星球上自己的玫瑰,在难过和孤寂中不断移动着椅子,一天看44次忧伤的夕阳。这个全世界最伤心的童话告诉成人们,情感和责任常常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读书是一条充盈着意义的生存之路,是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圣地和精神圆点。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对读书厌倦了,如果有一天,无论什么书都无法使我激动,那我一定变成了行尸走肉。有先哲说,我们走在生活的旅途上,会遇到许多人生开关,当我们轻轻按动,便可能把我们带入光明或黑暗的人生境地。我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能够守护这心中的圣地和精神的圆点,即使我们在茫茫旷野上,也会万水千山,一路跋涉,朝着光明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