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一年禁涨”后的普涨太不应该


景区门票“一年禁涨”后的普涨太不应该

李华新  

    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针对目前的涨价现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在地方,目前尚未发现涨价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围。”(《经济观察报》8月19日)  

      在去年的非常时期,景区挺可怜的,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的收入锐减,旅游似乎就是有些奢侈的,就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为了刺激旅游市场,国家8部位在去年4月发出了“1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要求,现在一年期已到。景区涨价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放假,于是乎各地政府以及旅游部门就看到了新的圈钱的日子到了,再说涨价与否完全是各地自己的事情,因此没有一地一景是不涨价的。而且发改委对于这些涨价只要是认为是在可许可的范围,那么地方上的涨价就是合理的。因此谁来投诉也是无门的。再说从国家的考虑来看,旅游增加收入毕竟是个好事,而且是各地都在涨,只是苦了那些没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了。因为景区门票的收入归地方财政,而各地的景点的门票收入自然就是增加对方财政的一个好机会,再加上景点本身被被允许可以提价之后的积极运作,已经政府的有意放任,而且越是著名的景点,旅游者大都是来自外地,本地的表现往往已经享受了年票的优惠,因此,几乎所有的门票提价的对象,都是针对外地的旅游者,这也就难怪一些旅游部门在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上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民怨也就只能是外地的游客,而这些外地游客,因为出行一次不容易,有也就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因此对于如此的涨价,也就只是被动无奈的接受。不过,有些有眼光的人说的有道理:旅游业的核心价值并不是门票收入,而是因其带动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周边和下游产业。因此,要是老是把旅游景区的门票作为唯一的增收手段,这样的方式,在经济预期并不客观的情况下,旅游消费未必是唯一的消费方式,如果是景点纷纷以涨价为手段,那么所带来的社会反应将会是负面的,其结果也必然是负面的。有经济人士分析说,上半年GDP增长7.1%,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尚存,而且通胀预期也在加大。此时景区涨价风潮再起,除了加重通货膨胀预期以外,民众旅游消费信心可能再次遭受打击,对旅游行业来说,并非是理智的一个促游办法。

    如果是景区在过了硬性规定的禁止涨价期之后,现在也是一个报复性的反弹,那么这样的反弹,最终影响的是百姓的旅游信心,涨价最后的结果,是把旅游的兴致涨死了,民众的旅游热情会大大折扣,反而是得不偿失。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