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会议提出了六方面新的扶持措施,简单概括如下: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强和改善政府及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应当说,上述“六大利好”或“六大新政”都不仅仅停留于原则层面,而是有许多具体和直接的内容。例如,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会议指出,要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而在近来最受舆论关注的为中小企业财税扶持问题上,会议也明确宣布,要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一句话,我们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在此刻为中小企业感到欣慰,并对其未来前景抱有一定的乐观预期。

    时下举国舆论都在不断强调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等各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一点更加成为从商业实务界、学术界直到政界的共识。相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扶持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问题,正是当局对其重要性的认可的一种表现。

    一个东西重要,当然就需要格外呵护和扶持。问题在于,对中小企业来说,什么是最大或者最有效的扶持?在国人一般的思维模式中,所谓帮助和扶持,当然就是政府出面,组织投入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指出,这其实是一种相当典型的计划经济逻辑。真正的市场经济逻辑往往是恰恰相反的:正因为这个东西无比重要,所以政府更应当格外小心,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要轻易地去“管”它,不管这种“管”的性质是压制还是扶持。对中小企业而言,这条市场经济逻辑尤为关键。

    都说中小企业重要,但很多人实际上未必真的清楚其重要性之根源。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活跃和灵活。换言之,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中小企业在作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决策;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退出市场,同时又有无数新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单个地看,这些商业决策和生生死死几乎对整体经济和社会毫无影响,但当它们构成一个整体时,就会在很大程度决定一个经济体的活力和前途。反观大企业、大集团,它们单个的一举一动往往就会给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后者受到它们的绑架。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而不是大脑、脏器),是依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比较优势,在各自不同的方向和程度上开拓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可能性。因此,它们的最大特点便是无总体目标、去中心化和瞬息万变。它们中的哪些会被淘汰,哪些最终会脱颖而出,是难以预料的,有时甚至主要取决于一时的运气!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社会资源在多如牛毛的中小企业中又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呢?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市场经济一贯倡导的“无形的手”发挥了比所有其他资源配置方式都更为合理可取的功能——它也是无总体目标、去中心化和随机应变的。我们说,政府是“管”不好中小企业的,道理就在于,政府依据自身的价值、目标排序来组织和调配资源,去扶持它认为应该得到扶持或所谓“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这是政府最喜欢说的一句话)的中小企业,必然意味着对资源配置市场化手段的排斥或扭曲。然而,无论多么“科学”、“精密”,政府的这种“计划”性的资源配置努力都已被证明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这在根本上与中小企业的性质和优势背道而驰。假如某一地方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行政、财政力量去支持某一家它认为有前途的小企业,那么,一来,别的被政府认为无前途的小企业就将得不到本来有可能得到的资源;二来,这家得到扶持的小企业就将像那些国有大集团一样,基本上再也破产不了,哪怕它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况且,这里还有一个沉甸甸的“政绩”问题。

    如果中小企业发展不好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很多时候,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

    但“不管”就是指从现在起政府真的撒手不管吗?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不管”并不是政府不作为,而是指不在具体的经营管理等属于企业自身范围内的事情上加以干涉(哪怕是帮助)。然而,在当今中国这样市场秩序还十分不健全、充斥着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的商业环境里,需要政府“管”事情真是太多了!当前,对中小企业来说,最迫切同时也是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当它想做任何生意时都没有哪个个人和部门能够以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理由不让它做;当它问银行借钱时,银行只根据它的信用而不是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决定借还是不借;当它进入某个市场时,不会有任何有形无形的红头文件规定它的产品(服务)不允许被购买……

    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法治”二字。因此,在我们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列的六大“扶小新政”中,最为至关重要的是第一条:“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一旦这一条真正落实,中小企业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照顾”,就一定能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事实上,这条原则应该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现在将它专门列出来,足见中小企业在中国遭受不公平市场待遇程度之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惟有希望本次金融危机能够帮助所有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进而加快它的进程。

    写于2009820日,本文系我应约为《南方都市报》撰写的2009821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