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善用文化者,都能成大业------中国健康产业二十年态势分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健康产业领域就一步步走向市场经济,很多人涉足其中,荣获大利。

  中国的健康产业大致可分为四块,一为公立医院板块,二为民营(私立)医院板块,三为药店、商场专柜板块,四为直接销售板块。四大板块二十年来一直平行发展,偶有交叉。

  四大板块中,以公立医院板块获利最为稳定,在公立医院走动的一个医药代表,干上五六年,身价不低于在其它三大板块的一个大老板,在大都市里买房买车信手拈来。由于政策的关系,这里不作介绍。

  民营(私立)医院板块以莆田人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部分精明的莆田人在一些中小型医院里设立专科(承包或合作形式),然后通过在电线杆、菜市场、居民区等公共场所散发小广告,或者在报纸、杂志作宣传来推广,那时候的钱极好赚,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约200元广告费)可以给莆田人带来上万元的利润,患者看病需要预约排队。钱来得太快,整个莆田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浩浩荡荡地开起了专科门诊,后来,一些广东人、广西人也加入其中。

  药店、商场专柜这一块这是全国各地精英大展拳脚的大舞台。药店、专柜这一板块与第二板块不择手段捞钱完全不同,这一板块的特点是以树立企业形象来拉动销售,二十年来树立很多了知名品牌,影响深远,如大家熟知的哈药系列、太太口服液、脑白金、黄金搭档。

  最后一块是直接销售板块。这一板块的成功者是从第三板块中分化出来的,最成功者是三株,通过大众广告(电线杆、马路边、居民墙)、深入村落、社区宣传、白天电视专题等,迅速赢得了市场。三株短短的几年成为全国的销售巨头,最高年销售额高达80个亿,而成本却极少,这一辉煌至今无人能比拟。同时代的红桃K,哈慈五行针、汇仁肾宝都借鉴了它的操作模式,并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销售。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钱真的太好赚了。多到有的老板到晚上数钱的时候,不愿意用手点,而是用尺子来量。

  层层迷雾后的会议营销

  

  中国健康产业真正意义上合法的直接销售应该是会议营销。1998年,天年以功能水开始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会议营销,几年后,中脉、珍奥、夕阳美等纷纷加入其中。由于会议营销不需要大做广告,很少在媒体上露面,所以知道的人甚少,甚至连一些做药品、保健品传统渠道的企业家都不太清楚会议营销是什么。

  会议营销有没有市场?到底能赚多少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是个谜。我无法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数字。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03年开始,我所接触的做健康产业的企业家,能赚钱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开一个公司只是为了继续一个梦想,换句话说,也就是开一家公司来装门面而已。但是,我所遇到的一些改做会议营销的企业家,在03、04、05这三年中,都狠狠地赚了一笔。

  有人说,会议营销是在“悄无声息地赚大钱”,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是哪些人在操纵会议营销?

  05年以前会议营销的老板60%都是三株的旧部。有人说,三株总裁吴炳新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株王朝,二是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市场培育了无以计数的人才。05年以前的会议营销,其实就是三株大树上开的花、散的果,是吴炳新手下的实用性人才智慧的体现。

  很多人不明白三株轰然倒地之后,为何再无声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企换旧企,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的健康产业,没有任何一家可以做到长青不老,三株也未能免俗。惟有创新,才能延续企业的生命。

  三株如此,会议营销也是如此

  会议营销改变了中国的营销模式

  

  如果说会议营销改变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经营模式,倒不如说会议营销使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们享受到了被人尊敬的滋味。“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不知道被商家说了多少年,但是,在会议营销出现之前,又有多少商人把顾客当成真正的上帝呢。微笑的背后是冰冷冷的利刃。大多数商家都认为:卖药和卖保健品,其实就是在忽悠人,小忽悠赚小钱,大忽悠赚大钱。

  会议营销的初期,只是运用了一部分服务的理念,但这足以让消费者们尤其是老年朋友受宠若惊了。老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商家邀请他们去听课、吃饭、旅游,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会有服务人员们经常光顾家门,陪他们聊天,送他们各种各样的礼品,既满足了老人们爱贪小便宜的虚荣心,又解除了他们的寂寞。

  而商家们的东西又很有诱惑力啊,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再度青春、消除亚健康,这些产品似乎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实际上也确实是为老年人设计的),服务员们的嘴巴又没有一个不甜的,“干爸”“干妈”地叫,简直比自己的亲生儿女还要亲,这份情意谁推辞得了,哪有不买货的。

  所以,当传统的经销商们还在终端苦苦煎熬,为飞速增长的广告费和飞速萎缩的产出而苦恼,手中的资本日渐流失的时候,会销商们已经赚得钵满盆满了。

  当人们以为会议营销会一统天下的时候,会议营销队伍却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兑变。

  会议营销的分化

  

   2005年起,会议营销没有前几年那么好赚了,有些人甚至开始亏本了。

  会议营销商们发现:顾客们不再领他们的情了,礼品照拿,但就是不买货。有的顾客甚至摆架子,说其他公司的礼品多,玩的花样多,不愿意来参加会议。

  不知是哪一个哲学家说过:世界上变化最快的是人的思想。当会议营销开始遍地开花的时候,顾客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会比较,然后再作出选择。

  那种大家都能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没有创新的、没有特色的会销方式行不通了,希望捞一笔就走人的会销商栽了大跟斗,但是,一些有特色、有内涵的会销企业却在稳步上升。会议营销企业开始出现分化。

  同时,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开始出现,如直销。直销的出现加速了会议营销的分化,部分会销商开始转做直销



  直销: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直销可以说是荟萃了传统营销和会议营销的种种特点,同传统营销和会议营销相比,它有两大优势:① 无需支付高额的广告费;② 无需长期租用宾馆或会场。

  直销其实是种最原始的销售手段。凡是直接把货物销售给消费者的行为,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之为直销。走乡串巷的货郎、上门推销保险的业务员、医院里的医药代表,干的都是直销的勾当。21世纪,直销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超大规模企业的操作,使直销由卑微变高尚。直销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有可能通过直销(推销)取得巨大成功。”政府给直销企业8000万的准入证,给直销人为地增加了神秘的光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已经使大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但并没有使所有的人都找到发财捷径,都能暴富。很多有老板情结或创业欲望的人,被直销商们洗脑之后,纷纷加入直销大军,做起了发财梦。还有一部分渴望赚钱的人,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也加入其中。

  虽然直销有着耀眼的光环,但是也并没有给直销商们带来真正的利益。直销,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直销的失败有很多方面。没有好产品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大多数厂家没有长远的打算,开发出来的产品同传统产品相比,没有任何的不同,换汤不换药,价格又高得吓人,消费者当然不肯买账。

  直销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先进的理念。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把产品升华到人们愿意自动接受的程度。

  当然,也有例外。安利是唯一的一家。很多人认为安利的成功在于它不遗余力的宣传。错!比安利宣传力度要响的企业有很多,但是没有一家能像安利那样成功。

  安利的成功在于它的策划,在于它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我认为。安利的宣传做得很巧妙,我记得安利有个“健康跑”的策划,通过几个月“健康跑”的宣传,人们把安利和全民健身连在一起,支持安利就是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当人们有了这样的潜意识的时候,安利就不愁没有员工(当然,在安利不叫员工,叫创业者、叫老板),安利的产品就不愁没有市场。

  化有形为无形,无招胜有招,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可惜,中国的老板们,注重销售业绩(短期行为)的居多,注重企业文化(持久效益)的太少。市场越做越难做,老板们越来越迷茫。



  文化营销:无所不能的利刃,投资者的聚宝盆!

  

      文化,听起来文绉绉的,似乎和营销挂不上钩,它能创造营销价值吗?

  能!文化营销是最高明的营销。

  从古到今,没有哪一种营销的成就能超越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里只谈谈文化营销在健康领域的突破。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不是就是拿本书在哪里读?文化是不是就是有知识、学识渊博?这不是真正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普通营销是阵地战,只能一步步推进,文化营销是一场整体战略,能迅速全面地覆盖所要到达的市场。

  文化无处不在,万般皆文化,文化可信手拈来。文化营销是超自然的力量,却现实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的《黄帝内经》、孔老孟之道是文化,它们营销了什么?它们营销了渴望健康、追求幸福生活的人。避开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说,它们的创始者在现实生活中都靠自己的文化营销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销售业绩)。《黄帝内经》的作者据说是黄帝,在遥远的上古,黄帝通过传授朴素的医学、养生、保健知识,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孔老孟也通过传授自己的学术、养生、为人处事的观点,获得了尊贵的地位。

  几千年下来,在健康领域,通过文化营销取得成功的不计其数。如大家熟知的少林、武当,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赖少林、武当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传播者巧妙的传播方式。

  张三丰、陈抟、黄元吉……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文化营销领袖,在那些封闭的年代,凭借养生文化,他们能拥有数万到数十万的拥护者、信仰者,甚至连当权者都对他们膜拜有加,皆因他们懂得巧妙运用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在当代的成功范例

  

  文化营销不是空中楼阁,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多成功范例。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能够深受世界各地朋友的喜爱,在于中国的丝绸文化、茶叶文化和瓷文化已被世界各地的朋友接受。文化可以是一种实物,也可以是一种概念,如罗马的古老、巴黎的浪漫、西湖的秀丽。

  实物也好,概念也好,文化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几十年,善用文化作营销的大有人在。娃哈哈挖掘了水文化,商务通挖掘了商务文化,NBA挖掘了篮球文化,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健康产业更是文化营销的大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气功文化的盛行,掀起了全民“气功热”,“气功家”乘机富了一把;九十年代初期的专科门诊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对医学权威的膜拜,这种膜拜文化让莆田人捞了一笔;其后的三株是马路文化的成功者、哈慈五行针是家庭保健文化的成功者、脑白金是送礼文化的成功者、珍奥是会议营销文化的成功者、安利是直销文化的成功者。

  善用文化者,都能成大业。

  (“视明润洁--眼大夫”亮剑创业团队 供稿)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yyqhysc0623wxj.chinavalue.net价值中国网 
    
http://yyqhysc0623wxj.blog.bokee.net/医药医院营销企划与市场/万祥军 
    
http://www.xj0623hjwq.blog.bokee.net/
社会生活时政评述&老年服务健康管理
   
http://www.smrj-yandaifu.com/ 
“视明润洁---眼大夫”爱眼眼科治疗中国行动项目同盟&中国光明行动联合工程[亮剑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