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黑土地上的“国境商都”---“北方深圳”


 

新中国60年产业英雄谱候选公示---英雄城市篇之中国.绥芬河

 

 

打造黑土地上的“国境商都”---“北方深圳”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风光秀丽的边境山城。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7.5公里。现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市区东西横距21.8公里,南北纵距26.4公里,下辖绥芬河镇、阜宁镇,人口约15万。1926年正式设绥芬河市,197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计划单列市。

绥芬,满语是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称它为绥芬河。绥芬河是发源于长白山麓、注入日本海的一条中等河流,当它于万山丛中蜿蜒而来,接近边境时,突然舒展开了腰身,形成了一个冲积平原,这就是东宁平原。绥芬河地下矿藏主要有沸石、铬铁、辰砂,沸石中的赋存浊沸石分布较广,储量可观.

绥芬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四五千年前,绥芬河境内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近年来,我市建新、大砬子、大岭下、保府沟等地陆续发掘出多处古代文化遗址。经有关专家对出土石器的鉴定,证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伴随着中华民族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我们的先人们已开始在绥芬河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和生息繁衍。经考证,这些先人正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肃慎人(满族祖先)。清朝建立后,为保护祖先发祥地,将东北大部划为禁区,现绥芬河市区域就在其内。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绥芬河口岸始终承担着运输中苏战略物资和进出口货物的重任,最高年份过货量近200万吨。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中苏政治关系的恶化,两国处于冷战时期,两国的贸易往来因此处于停滞状态。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1984年和1985年,中苏两国签订“经济和科技合作协定”、“贸易和支付协定(1986——1990年)”,1988年绥芬河市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两国的经济贸易环境显露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城市后,实现了由省级通贸兴边试验区向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19996月经中俄两国政府批准成立中俄绥——波互市贸易区(贸易综合体)。

2004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做大做强绥芬河”。在中国沿边开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

2007年提出创建国际商贸旅游名城,全力打造“北方深圳”发展战略。

绥芬河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国内东北铁路干线滨绥铁路和301国家二级公路东端的起点,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国际大通道,有1条铁路和2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西距哈尔滨市460公里,东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21公里、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210公里、远东最大的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270公里。通过绥芬河——俄罗斯海参崴、纳霍德卡的陆海联运,货物可直达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绥芬河初步成为了一个以国际区域物流为重点,以铁路运输为主体,以陆海联运为链接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200111月国家林业局、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批准绥芬河为黑龙江省惟一的依托俄罗斯森林资源的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试点口岸,从200211日起加工锯材出口不受配额限制,进一步确定了绥芬河进口原木加工出口的大口岸地位,目前绥芬河已成为我国北方陆路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

旅游业是绥芬河市支柱产业。旅游业是1990年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以边境游为基础,购物游、观光游、商贸游等形式为主,目前,经绥芬河口岸出境旅游者在申报12小时内即可办理完毕出国手续。旅游线路由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俄边境城市延伸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腹地,国内线路由哈尔滨、大连延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位于绥芬河市区以西10公里,301国道18公里处。距牡丹江市140公里,交通便利。这里冬季白雪皑皑,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滑雪、狩猎的最佳胜地。占地面积2176公顷,有初、中、高三级天然雪道,置身其中,新奇、刺激、回归自然。年积雪5个月左右,地势起伏,雪质优良,空气清新,冬季是滑雪、赏雪的天然胜地,夏季是避暑度假的天然大氧吧。

1987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绥芬河市坚持“以贸兴业、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化国境商都”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大通道、大经贸、大市场、大加工、大旅游”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54.4%。地方生产总值实现50.5亿元,同比增长32%。突出风格建筑,以“让外国人到绥芬河有回家的感觉,国内人到绥芬河有出国的感觉”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总纲.绥芬河市曾先后荣获“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示范市”、“全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绥芬河市支柱产业,“大经贸”是绥芬河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巩固扩大发展边境贸易是绥芬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多年来坚持实施“大经贸”战略,绥芬河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415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6.3亿美元,口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国家二类集装箱站,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和加快发展的龙头,黑龙江省惟一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复出口指定口岸。对俄贸易额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强。铁路口岸每天24小时通关,公路口岸12小时通关,口岸过货能力达到1000万吨,过客能力达到150万人次。目前,全市各家商业银行均已开通了对俄“直通车”业务,金融结算渠道进一步畅通。新增商场面积15600平方米,青云、迎泽建材、海天、吉利大厦、旭升国际商厦、太阳购物等商(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应对金融危机,迎难而上至关重要。在总体把握上,要做到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通过四轮驱动保增长,实现五个必增促和谐。具体说,就是咬定争当沿边开放升级排头兵这个目标不放松,狠抓战略开发重点的攻坚突破,始终保持在沿边开放升级战略实践中先人一步的优势。主要目标是:争五、超六、跃七、保十一。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亿元,力争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40%;进出口贸易额实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实现11.02亿元,同比增长9.13%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绥芬河经济发展也经历过曲折和艰辛,绥芬河人民不但没有被挑战和困难压倒,而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这次金融危机同样难不倒特别能创新创业、负重奋进的绥芬河人民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实现四个突破:把绥芬河发展成东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把绥芬河打造成辐射东北亚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把绥芬河建设成俄罗斯人向往的旅游购物天堂,国内首选的避暑胜地,东北地区最具特色、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把绥芬河提升成东北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绥芬河人民正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力推发展,把中央和省提出的各项战略决策研究透,谋划好,落到位,善于化挑战为机遇,完全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享有“国境商都”美誉的口岸绥芬河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20年代曾有18个国家商贾云集于此。沿边扩大开放之初,全国各地创业者蜂拥至此,在这里淘得人生创业第一桶金。今天,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绥芬河人以其自加压力、拼搏奋斗的口岸人精神,提出了“建设大口岸、做强大市场、做实大园区、实施大开发、构建大和谐”等城市发展战略,昂首阔步向建设国际商贸旅游名城、打造“北方深圳”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