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市的裹挟
国际油价对于中国的油价传到效应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原油进口的大户,但却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甚微。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极大,但中国并非能源大国。对于工业的粮食原油的消费,也是与日俱增,而且,中国在世界上与其他国家争夺原油的摩擦越来越多。南海问题之所以最近一些年比较热,比较棘手,除了战略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石油资源的争夺。
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确实也将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产生积极影响,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事实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对于工业的血液的石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中国对外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即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2004年更达到1.2亿吨,随后几年每年的增幅仍达10%以上,到2008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1.78亿吨,并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了50%。但现在中国依然难以对世界原油定价有很明显的影响力,因此,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中国这个对原油极度饥渴的国家来说,影响非常大。
事实上,中国油价的波动与“国际市场相关油种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便应作出调整”的原则直接相关,更加印证了国内油价的波动之源来自于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
模糊定价是垄断扩张主义
但是,近期发改委开始动摇了这一原则,主要理由在于:此前中石油、中石化已经与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希望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两大巨头认为,该办法使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他们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模糊化处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包括国际成品油价格计算方法、启动调价的涨跌幅度等都需要调整,例如把原办法中的4%设计成一个区间如4%到10%之间。虽然中石化集团宣传部人士随后否认该集团发表过上述说法,并称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但市场对新机制的争议确已暴露无遗。
事实上,但更多的人认为,为什么当国际原油价格从147美元降低到32美元,我们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仅仅降低的动作慢,而且降低的幅度远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水平呢?这就实际上动摇了这个原则,而近期发改委被迫遵守原则下调油价之后,又传出要模糊定价防止恶炒油价的机制,这样的说话怎么能不让市场人士为之扼腕呢?
但是,模糊定价是垄断的代名词,没有透明的定价机制,公众怎么监督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模糊定价难道就不会有囤积行为吗?事实上,越是模糊的东西,越是信息不对称的行为,越是容易引起投机。模糊定价是在赋予垄断企业无边的自由裁量权力,垄断企业当然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地抬高油价,这要比所谓的囤积投机更为恶劣,由此看来,所谓的模糊定价原则是垄断国企企图攫取更多的超额利润的幌子。
因此,有评论者一针见血的指出,两石油集团的建议无非怀念“模糊化”定价以方便其“浑水摸鱼”。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有更加透明化,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利益,才能改变“跟涨不跟跌”的旧局面,“简单透明”的成品油定价不能再“模糊化”了。
油价模糊定价机制被指为对石化双雄的父爱主义,当初泛滥的“父爱主义”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有所节制,甚至通过进一步地体制深化高度隔离起来。
事实上,两巨头的建议理由真得站不住脚,也不能怪市场人士纷纷质疑。一件政策通常只管一件事情,如果管理的太多,反而什么事情都管不好。如果出现投机行为,就要出台另一项政策来规范之,不能因为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把一些比较好的原则给废掉。
油价上涨过快老百姓有意见,既然其他条件都难以改变,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油价。造成不必要的价格刚性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是成品油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几乎没有竞争就可以攫取高额利润,谁还愿意搞创新呢?其二是高输送和零售成本推高油价,而高油价又造成高运输成本;其三是中国大部分成品油经营业务历史的南北分界和省、市分级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打破,使成品油区域管制明显,缺乏一体化的配送体系,配送效率比较低。其四是忽视加油站和油库、配送中心的选址等因素可能也是造成运距长、运输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油价可以从这一块作技术性的调整,一面油价上调过快引起国内物价的快速上涨。
既然高油价已经不可避免的来临,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预判很重要,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半年时间内,国际油价基本上应在50美元到75美元之间还算比较合理,高于这个区间,很可能就会引起资源类的通胀。因为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交通出行成本价格的快速上升,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的经济的复苏。高油价就是高油价,或许我们的体制问题让发改委有苦难言,但是,决不能以环保的名义来论证高油价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期望在国际油价震荡回调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按着规定下调油价。
仅靠发改委是不够的
另外,仅仅靠发改委去管油价是不够的,要想缓解高油价对我国的冲击,必需要从多个方面来齐抓共治。
我们知道,只靠风云变幻的国际油价作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依据,显然是不能真正的平抑市场的波动,为经济提供助燃气。我们对于国际油价影响很大,但我们对于国际油价的定价权的影响很有限。
更被动的时候,国际油价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的动向,也能影响我们的经济以及政策。众所周知,2007年到2008年这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全世界都陷入通胀的火上烤。而国际油价大跌,也促使经济陷入了低迷期。国际炒家利用油价的涨跌,左右着全世界的资本流向,也是美元升值贬值的风向标。
我们如何削弱这种不稳定的因素,避免国际油价的剧烈变动要挟我们经济,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逃避的难题。从目前的国际油价来看,震荡上行是一个趋势,2009年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32X(2+0.5)=80美元的高位,如果我们依然按着这种趋势涨价的话,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源性通胀带来沉重的压力,也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通常的途径只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在低位的时候,囤积原油,以平抑市场的价格,这条道路恐怕是错过良机了。第二条道路就是要争夺原油定价权,就是大力开发寻找新石油,以平抑国内的油价上涨过快导致经济冷热同体的难题。这条路是比较漫长的,争夺国际石油通道和源泉现在容易引起摩擦,而国内石油开发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第三条道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寻找清洁的能源,改进动力耗能的方式。这条道路听起来有着很好的前景,但实施起来很难在短期内显现效果。
还有一条道路是改制,改变油行业的垄断现状,清理吸附在油行业血管之上的吸血虫或者多余脂肪。这样的改制现是民众比较期待的,因为油行业的价值链太冗长,推高了我国的油价成本。现在大家都对石化双雄独霸市场有意见,但民营企业在短期内也确实难以形成竞争力,既然市场依然是双寡头垄断难以骤然改变,只好对于这两大巨头给予合理的监管,以平衡市场与民众承受力。
从长远计,我国还要去积极争取国际原油的定价权,但是,这条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因为各国都视石油为国家的战略物质,近期的中国海洋屡遭挑战,是与争夺国际原油资源密切相关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储备了大量美元,但美元与石油的关系一直是一丘之貉,石油和美元是美国控制全球经济最重要武器,因此,我们在避免重大摩擦的基础之上,还是要合理地去争夺国际原油的定价权。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我们的体制性的漏洞不要被国家炒家抓住了,去年中国就成为全世界高油价的替罪羊,国际炒家利用中国崛起的话题恶炒国际原油,对全世界都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他们发现中国急需原油,或者就会恶意抬高油价,导致我们损失惨重,要规避这样的一个残酷现实,最终还是要打破国内垄断,鼓励民企进入这一领域,遏制垄断巨头们只靠垄断地位而不靠竞争就能获得巨额势头。从某种意义上,民企进入市场,是释放了一条条鲶鱼,激发国企们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