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狼烟北平》(8月16日)


 

感悟《狼烟北平》

 

关键词:《狼烟北平》  吹毛求疵  浮世百绘  国共合作  挑刺穿帮

 

长篇小说《狼烟北平》一经推出就迅速升至各大书店销售排行榜前十,并被誉为“继《四世同堂》之后又一部描写京城浮世百绘的经典之作”。创作三年、拍摄制作近两年,由著名编剧都梁、导演陈国星联手打造的大型战争历史电视剧的《狼烟北平》在拍摄之后,于全国几大卫视同步播出。足以现实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事先声明:很久没有如此有时间去看整部电视剧了。

惭愧的是,本人没有看过小说,即使电视剧都没有全部看过,但相信许多观众像本人一样,不一定是对照原著去看电视剧的。很多话仅仅是个人观点,姑妄言之。更为惭愧的是,一直没有看过那部作品,更没有关注过那部作品在拍摄成为电视剧的过程。但电视播出的时候,依然邀请年迈的爸爸妈妈,网上的那些经常聊天的朋友们分享。看的时候感触良多,仅以此文简要评论。

 

一、几条吹毛求疵之后的遗憾: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特别是影视剧这种固定下来的形式,就更是遗憾的艺术了。甚至有好事者专门搭建穿帮网 www.chinabugs.net ,经常以此来吸引大家给影视剧作品挑刺。本人自感没有那样的时间,却感觉给影视作品挑刺总是有些生活情调的事情。

为了追求唯美的艺术,电视剧《狼烟北平》也有许多穿帮甚至很遗憾的镜头,至少是让本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下面仅仅选择三个:

比如原本是神枪手的冯牧,在被炸伤而即将牺牲的时候,手持双枪,一口气打光所有子弹,目的似乎以及不是为了杀鬼子,而仅仅是要打光所有子弹。英勇是英勇了,但那个睿智的神枪手的形象却毁了。

再比如秋萍就义,秋萍被抓,在宪兵队已经被折磨得没有人模样了,在被游街的时候,面容依然姣好,难道日本宪兵在屠杀抗日除奸团的人,也会让他们在死之前,为他(她)们洗脸洗澡,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就义?更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美女斗士——秋萍同志居然一袭全新的衣服,那白色的衣服上只有肩头有红色印出来。

那衣服是从哪里来的?谁给她梳妆打扮的呢?

秋萍一直是短发,为什么上刑场的时候是长发啊?

第三是《狼烟北平》中的保密局,都是正规的军服。大街是随便一眼望去,凭服装就知道哪些人是保密局的,哪些人是宪兵队的。而且全城的人都以是自己是保密局的人,或者认识保密局的人为自豪,如此而言,如何保密呢?

军统与保密局的特务们,通常是穿还是不穿军装的呢?本人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更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军统与保密局的特务们。

但个人认为,同样是描写军统转变为保密局之后的特务工作,相比之下还是上半年热播的《潜伏》中更真实一些,他们都不穿军装,甚至身份都是在神秘的伪装下的。他们每个人都是处于隐藏状态中的,大概也只有暗处的敌人才是更残酷的。因为你不知道黑暗中的什么地方,就会飞出一颗子弹,把你打死;更不知道在你的身边,有谁是潜伏着的特务,你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每个时候的微妙表情都可能会被特务抓住机会,并置你于死地。

相反,“徐爷”却更像大侠,人未露面却已经名声远扬了,而且破坏共产党的电台也是动用了军警与宪兵队,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了!这又是何等的豪迈?!

 

二、情节的一点逻辑混乱:

本人一直没有搞清楚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核心就是两大主角徐金戈与方景林之间的关系。

徐金戈原本是国家的功臣。虽然一直是军统的中校,但毕竟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出生入死、做了许多贡献。且不说其在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中,为国家与民族所做的那么多牺牲,就单凭在解放军兵临城下之时策反保密局北平站,将那些潜伏的特务,以及协助解放军指认并拆除安放在京城重要设施内的炸弹,就是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对这样的功勋都要被判无期徒刑,确实让人感觉没有地方说理的感觉。

但单纯因为逼死了罗梦云这一点“罪过”,而且还不是亲手杀死了她,徐金戈就被判无期徒刑,尽管最终被关了25年之后被释放而且给安排了清闲的工作,甚至成为政协委员,这让人感觉是一种补偿,这种情节的处理对罗梦云而言,是把仇人的“罪恶”赎清了,但对徐金戈而言,难道就公平吗?

作者的设计是徐金戈被判死刑,却是在方景林的多方奔走之下,为徐金戈“捡了一条命”,然后徐金戈出狱之后,对方景林这个惺惺相惜的英雄以对待恩人一样的态度感恩戴德,这在逻辑上就更是匪夷所思了。

 

如果方景林真的是爱罗梦云痛彻心扉,罗梦云之死应该是他与徐金戈的核心仇恨,但毕竟两个人不是情敌的关系,更不是两个政党、两个主义与信仰之间的对立,梦云死后,方徐二人又在在北平解放之前见过几次面,见面的时候也没有到绝交的程度,即使北平解放之后,徐金戈上了囚车之后,还与方景林互相挥手告别。

而前面已经说了徐金戈在抗日中以及对新中国的功绩。虽然徐金戈是国民党的中校,但不管是对战犯还是对战俘,都不至于死刑。而且徐金戈入狱的时候,方景林以及在新北京的公安局供职,甚至职位还有可能不低,既然都没有参与监狱的改扩建,制订监狱管理制度,相信也能够对改变徐金戈的命运发挥主要作用。

如果罗梦云之死是徐金戈获刑的主要罪恶,那么只存在一种逻辑的可能性,那就是方景林在徐金戈入狱之前,并不是在试图为他减刑,而是争取置其于死地的。但阴错阳差的结果是:徐金戈被关了25年之后,重见天日,甚至方景林自己都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关了10年。这样才有了方景林出狱之后,听说徐金戈也获得自由却避而不见,才有了在罗梦云的衣冠冢前,方景林对徐金戈依然不能泯恩仇。

 

作为潜伏了17年的资深共产党员,已经客观使得徐金戈这样豪侠式的英雄遭遇了25年的牢狱之灾,堂堂的方景林,曾经是数次重大事件中的协作伙伴,甚至在刺杀犬养评斋身受重伤的时候,也曾经救过徐金戈一命,居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依然不依不饶。这是情感所致还是性格使然?或者纯粹是男女之间情感所致吗?

更何况,方景林10年的牢狱生活,也知道里边的生活是一种煎熬,仅仅是苟延残喘而已,这对徐金戈这样的英雄而言更是困兽般的生不如死的感觉。

方景林,这个城府最深的全剧“二号主角”,最成功最坚定的从1932年就入党的资深共产党员,处理与徐金戈这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的关系上的胸襟上却是如此狭隘甚至“小肚鸡肠”,这才是公报私仇!与这个方景林相比,那个得志就把同和车行的孙二爷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大裤衩子”那来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这不是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而确实是共产党单纯以“逼死”罗梦云这一个案子,就一定要将徐金戈置于死地,那么就更让人遗憾了——徐金戈身在国民党,心早就在共产党,否则也就不会由于刺杀何市长的事情上公然顶撞上司,并在策反保密局,保护北京古城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了。

对这样的英雄都如此压迫,是源自政治?还是源自人情?

 

三、五大亮点:

还是说点积极而主要的东西吧:

(一)积极而前瞻性的主题:

不管在建国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中,我们对日伪、黄协君的描写有多么地令人发指,似乎大家都是在跟共产党,跟八路军、新四军对抗,换言之,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而且国民党的队伍只起到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卖国作用。

其实,我们不能不承认:军统也好,38军也好,毕竟国民党在抗日期间是做过一些事情与牺牲的,而且很多都是很惨烈的。

暗处以徐金戈,马明远为代表的国民党军统英雄以及他们领导的抗日除奸团为主,明处的那些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事将领,也确实是在抗日战争中真实地进行了“两党合作”。

两党之间的不同,仅仅是共产党的核心目标是先驱逐日寇再取得全国战争的胜利,而国民党遵循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或者是借助日寇把共产党消灭的指导思想。详见文后附了部分在抗日期间阵亡的国民党将士名单。

这样的主题在海峡两岸关系缓解,国共进行再度握手的大环境中,无疑是有正面而积极的意义的。

 

(二)艺术创作。

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是荡气回肠,为作品史诗型的感觉拔高不少,在这点上,足以看到导演陈国星的功力,堪称全剧的亮点。特别是用清初著名词人,31岁就英年早逝的纳兰性德《南歌子·古戍》填词的片尾曲“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以词牌为主题曲,足以给全剧在文学方面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让人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三国演义》,20多年前的《四世同堂》,堪可作为经典。特别是经过艺术处理的音乐,战争与历史的风云变幻的细节处理更给全剧增添了许多豪迈的感觉,特别是独唱加合唱团应合的方式,更是处理得无懈可击。

本人一直避免自己成为艺术评论者,惟恐被人耻笑,但每次看到片尾的时候,都不由得感触良多,甚至潸然泪下,至于是哪方面因素刺激了内心的感触,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三)古城的市井文化:

《狼烟北平》将目光锁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城。故事讲述抗战时期国共日伪四大势力的残酷斗争。

车夫之间的调侃、天桥的把式、八旗子弟的玩乐到死,北京人对养鸟、对斗蛐蛐、对京剧等等,都传扬了北京人特有的一种生活情调。这些都很能够抓住变迁时代北京人心灵深处的情愫。更是拉近外地人了解北京、读懂北京的媒介与桥梁,不管他们是否身在北京,只要他们对北京、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对北京的人情与生活情调有兴趣,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写了玩,却又暗含深意,就如都梁本人所说的:“书里很多地方刻意安排玩,玩的都不是时候。一方面,孙二爷、李二虎等人在斗蟋蟀时好勇斗狠,互相玩刀子,而同时在另外一条线上,是紧张的刺杀,抗日活动,两条线交叉,一边是民族,国家危亡,另一边好勇斗狠,这场战争跟他们没有关系,该干啥干啥,斗的时候很血勇,但只是窝里斗”。这个毛病,战国时商鞅就下过八字断语:勇于私斗、怯于公战。

 

(四)典型人物的刻画:

作者通过小说各类人物的命运,道出了人生无常和历史兴亡。穿插期间的线索人物文三儿是一位拉洋车的小人物。

文三儿和他的朋友们都说“谁来都一样,我还不是一个臭拉车的”,虽然也曾经面对侵略者义愤填膺,但毕竟成不了英雄,虽然很多重大事件都与他相关,却或者是撞上了,或者是推不掉、躲不开的。

最为戏剧性的是终究多次不由自主地下跪,从开始到结束,他似乎对谁都可以下跪,那种下跪,有些时候是恐惧,有些时候是感激,有些时候是求个栖身之地,有些时候是想占便宜,不想挨打,那似乎以及成为一个习惯动作,从自我表达到自我保护。在他看来,下跪不是什么耻辱,更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

甚至在最后,60多岁的文三儿还调戏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并在人家强横的时候,就“大姑”“大舅”地求饶,这在某些时候总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但这才是许多北京人的生活情调。吹牛、侃山,不管是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还是让自己的身心愉悦,都是生活不看缺少的调料。

再以作者都梁本人的感悟来看:“文三儿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历史的看客,他的声音是淹没在历史当中的,这个人物很特别,应该比阿Q、比骆驼祥子都还具有多面性。对文三这个典型人物的刻画,体现了当小人物面对大事件的终极态度,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英雄,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五)、生活意义的人文关怀:

《狼烟北平》在给予读者战争审美的可能性同时,还通过描写北平城内各阶层的战时生存状态揭示社会众生相。但是对北京市井生活的描写,对小人物的刻画,甚至对“八大胡同”地下妓院的描写仅仅是体现作品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小说内里表现出来的感时伤怀,那似乎正是中国文学的主要特色和最高境界。

作者都梁塑造了文三儿这个皇城根下的京油子,他拥有自私虚荣、盲目自大、精神胜利、看客心理等劣性,都梁认为在精神气质上文三儿与鲁迅笔下的浙江阿Q南北呼应。

文三和徐金戈在澡堂相遇的时候,那种只有经过动荡的社会,生死的劫难,蹉跎岁月的洗礼之后,再度重逢的瞬间,双手紧握的那份重量是叫人无比感动的。

 

国共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不同时期的合作和较量是小说一大主线。特务工作的神秘、刺杀锄奸的惊险、严刑审讯的惨烈、革命加浪漫的爱情、荡气回肠的死亡,环环紧扣,无限残酷,无限浪漫。

内战的胜利再辉煌,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也是一个损失,一种伤害。

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无足轻重,他们左右不了历史,命运却为时代洪流所左右。虽然也曾经心潮澎湃,虽然也曾经有自己的信仰,虽然也坚定地追求某个主义,但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地过!

如果不是那样动荡的历史时期,就是现在,我们的命运便都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么?

当然不是,人是脱离不出环境的,只不过感觉上和平年代使人身不由己的外力不那么明显,影响没有那么大罢了。

 

结尾处,曾经是国民党军统局特务的徐金戈与已经是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方景林,在历尽沧桑之后并肩而立,景山上,斜阳里,叹兴亡,一片苍凉。这两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人生暮年都难免有些许的失落,居然没有那个由于脑溢血而死的文三儿活得实在而快乐。

都梁以他的感性和理性,传达出了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历史感和兴亡感,表现了他的格局和视野。兴亡话北平,其实也兴亡话了中国。

 

结尾的“走吧,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余音绕梁,难以消尽!

 

贾春宝

2009816星期日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战死的部分军事将领:

为国捐躯者何止百万,岂能一句消极抗战就能抹杀。
张自忠-陆军上将33集团军总司令
郝梦龄-陆军上将9军军长
佟麟阁-陆军上将29军副军长
赵登禹-陆军上将132师师长
戴安澜-陆军中将200师师长
范筑先-山东省六区游击司令(赫赫有名的筑先老人)
谢晋元-陆军少将524团团长(八百壮士的指挥官)
史蔚馥-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级参谋(他是被俘后被日军活活刺死的)
黄梅兴-陆军中将264旅旅长
蔡炳炎-陆军中将201旅旅长
张本禹-陆军少将12旅副旅长
梁鉴堂-陆军少将230旅旅长
姜玉贞-陆军中将196旅旅长
  -陆军少将第一旅副旅长
刘家麒-陆军中将54师师长
郑廷珍-陆军中将独立5旅旅长
  -陆军中将511旅旅长
庞汉桢-陆军中将501旅旅长
官惠民-陆军少将270旅旅长
刘眉生-陆军少将510团团长
吴克仁-陆军中将67军军长
吴继光-陆军少将174旅旅长
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
夏国璋-陆军中将172师副师长
饶国华-陆军上将145师师长
萧山令-陆军中将宪兵副司令
  -陆军少将262旅旅长
高致嵩-陆军中将264旅旅长
饶中英-陆军少将156师参谋长
易安华-陆军少将259旅旅长
李兰池-陆军少将112师副师长
司徒非-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
赵锡章-陆军中将251旅旅长
刘震东-陆军中将五战区二路游击司令
王铭章-陆军上将122师师长
范廷兰-陆军少将豫北别动第五总队总队长
  怀-陆军少将359团团长
刘桂五-陆军少将骑兵6师师长(抓蒋现场指挥)
陈钟书-陆军中将542旅旅长
扈先梅-陆军少将341旅旅长
  -陆军中将173师师长
李必蕃-陆军中将23师师长、
黄启东-陆军少将23师参谋长
杨家骝陆军少将360团团长
冯安邦-陆军中将42军军长
徐积章-陆军少将205旅旅长
李国良-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
张諝行-陆军中将一战区副参谋长
王禹九-陆军少将79军参谋处长
陈安宝-陆军中将39军军长
唐聚五-陆军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马玉仁-陆军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其余部,后由副司令计雨亭率领加入新四军)
丁炳权-陆军中将197师师长
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军长
  -陆军中将173师师长
燕鼎九-陆军少将游击22纵队副司令
张雅韻-陆军少将新编1544团团长
蒋志英-陆军少将浙江台州守备司令
  -陆军中将新编27师师长
梁希贤-陆军少将新编27师副师长
陈文杞陆军少将新27师参谋长
唐淮源-陆军上将3军军长
寸性奇-陆军中将12师师长
陈中柱-陆军少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
金崇印-陆军少将17军参谋长
石作衡-陆军中将70师师长
赖传湘-陆军中将190师副师长
朱实夫-陆军少将新编第3师副师长
李翰卿-陆军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武士敏-陆军中将98军军长
朱世勤-陆军中将暂编30师师长
王凤山-陆军少将暂编45师师长
胡义宾-陆军少将96师副师长
  -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张植桴-陆军少将113师参谋长
彭士量-陆军中将暂编5师师长
许国璋-陆军中将150师师长
孙明瑾-陆军中将预备10师师长
卢广伟-陆军少将骑兵8师副师长
李家钰-陆军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王剑岳-陆军少将8师副师长
王甲本-陆军中将79军军长
阚维雍-陆军中将131师师长
吕旃蒙-陆军少将31军参谋长
陈济桓-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齐学启-陆军中将38师副师长


另外还有:张树桢、尉迟凤岗、庞泰峰、吴国璋、赵渭滨、方叔洪、毛岱钧、 付忠贵、雷忠、陈德磬、胡文臣、林英灿、卢尚秀、王自衡、韩炳宸、袁聘之 张敬、戴民权、刘世焱、张庆澍、高道先、江春炎、陈绍堂、周鼎铭、张景南、 胡旭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