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行业并未走出寒冬


芯片制造行业并未走出寒冬

文/陈永东

 

  最近一段时间,芯片制造行业的坏消息不断,先是奇梦达最后一家工厂的设备被拍卖,接着是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商伟创力关闭上海金桥厂后准备关闭在常州的工厂。这都表明芯片制造行业还在寒冬中饱受风霜,这个行业该怎么发展值得关注。
  一、倒闭关闭接二连三

  奇梦达是一家由英飞凌科技公司分拆而成立的内存生产企业,为全球第二大的DRAM内存生产商及个人电脑及服务器DRAM内存市场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最新的消息是,奇梦达最后一家工厂的设备被拍卖。
  伟创力是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商,过去几年,为降低生产成本,其将世界范围内许多工厂及业务转到了中国。然而,随着金融危机暴发,伟创力关闭了全球21座工厂,同时在中国区也开始收缩战线。去年8月,伟创力北中国区常州工厂、南中国区珠海斗门生产基地都开始大幅裁员。今年初,其上海金桥厂被关闭。最新的消息是,伟创力将关闭其有2000名员工的常州工厂,常州工厂关闭后将并入上海伟创力。 

  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供需平衡始终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芯片制造行业也不例外。在2007-2008年间,内存制造业出现了供应能力大大超出需求量的态势,从而导致严重库存积压,带来内存芯片价格大幅度下跌。全球电子代工厂商也在类似的问题,它们也面临价格竞争、原材料价格高昂及需求疲软的困境。一些投资者原本希望,全球电子总体需求能在2009年下半年回升,但华尔街分析师预计,明年代工业将更加困难。
  如果溯源的话,产业链上的PC机、笔记本电脑及上网本瘫软是造成芯片疲软的主要原因。去年底至今,全球领先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公司都出现了更加疲软的现象,英特尔和AMD等CPU芯片制造商也受到很大影响。同样,受全球性经济增速放缓影响,笔记本电脑也出现了严重疲软的迹象,分析师表示,持续的金融危机使买家倾向于购买低端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
  三、挽救产业两条策略

  挽救产业链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企业的资产重组,另一个是政府的扶持。
  在企业资产重组方面,奇梦达已经成了牺牲品,可惜的是其特有的芯片制造技术将流失,并导致芯片市场价格上涨,也许这是“舍己为人”。伟创力的重组则显得比较有成效。据了解,一方面,伟创力通过关闭效益不佳的工厂减少成本,并将效益差的工厂并入效益好的公司,常州工厂并入上海公司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伟创力已经收购了台湾地区华宇电脑的笔记本与服务器生产业务进军笔记本市场,并且广纳人才。从日前发布的财报也能看出,伟创力在经历了连续两季度亏损之后,终于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额开始回升。虽然今后的营收状况还无法快速扭转,但重组至少带来了活力,主动出击总比坐以待毙显得更加有作为。
  在政府扶持方面,全球最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我国台湾地区已于今年3月公布了半导体DRAM产业整合方案,方案涉及金额达700亿新台币(约合150亿人民币),虽然方案尚未落定,但值得中国大陆芯片业借鉴。今年两会期间,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也提出,集合5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把半导体存储器产业作为国家工程来做。(本文已发表于《上海商报》2009年8月11日,本博文中增加了小标题,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