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公司》第一章之:ITAT


ITAT也曾经成为投资圈的金矿,但是神话也在瞬间破灭。
 

孙悟空(Henry Ayliffe)是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这位美国人取了中国古代神话里镇妖除恶的英雄名字,是希望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辨清投资对象的价值。不过2007年在面对投资圈里毁誉参半的ITAT时,孙悟空在其独特的商业模式面前迷失了。举棋不定、犹豫良久之后,最后还是忍不住在 ITAT 第二轮融资后,令美林跻身ITAT的投资行列。
 

这家企业吸引所有投资商的魅力在于,以轻资产的模式实现了全球零售业最快速的扩张。
 

你或许会不屑地说,国美收购大中电器,一夜之间不就增加了81家门店。但是别忘了国美花了36亿收购大中电器。令所有零售业同行们羡慕的是,ITAT的扩张并不是靠投入巨资并购,也无须向上游供应商实现支付货款、无须向地产物业商支付房租,却能全国300多个地级城市开了卖场。
 

ITAT高速扩张的秘诀是什么?
 

ITAT的法宝有两个,即“零货款,零场租”,前者是向上游供应商实行先铺货再结账,后者是ITAT先进驻商场再和地产物业商结账。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三者之间按照销售额的58%~62%:23%~32%:10%~15%浮动比例分成(如图1)。为了获取合作伙伴的信任,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都开放了IT系统,令它们能随时查看销售额。
 

所谓的“零货款、零场租”,前者是向上游供应商实行先铺货再结账,后者是ITAT先进驻商场再和地产物业商结账。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三者之间按照销售额的58%~62%:23%~32%:10%~15%浮动比例分成(如图1)。为了获取合作伙伴的信任,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都开放了IT系统,令它们能随时查看销售额。

不抵押货款就能卖衣服,不交租金就能进场开商店,这在传统零售业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ITAT做到了。
 

苏宁电器CEO孙为民不止一次地和地产物业商谈判,希望能与其建立按销售额分账的合作模式,但是在苏宁全国的600多家店里(2007年),仅有少数几家地产物业商与其这样签约,其他的店面都需要预付至少一年以上的房租。
 

“麦当劳、肯德基,哪一家何尝不希望能先进场,后付款?”孙为民反问道。黄金商圈永远处于大热门,无论是苏宁、国美,还是肯德基、麦当劳,它们争夺的是资源紧缺的黄金地段,因而必须先交纳昂贵的租金,才能获准入场。
 

ITAT则活跃在次商圈——并不是ITAT不想打入黄金商圈,而是黄金商圈的地产物业商相对于零售商来说更加强势,很难接受“零场租”的ITAT。
 

ITAT的创始人欧通国从中国大量的次商圈闲置物业找到了突破口。在创办ITAT时,他经过大量的考察,发现中国在本世纪初的基建热后遗留下了大量的闲置物业,它们多位于非繁华地带的商住两用楼底层,或者是次商圈的商厦,它们要么闲置要么被分割成零散的店面,一小块一小块卖给中小零售商,俗称“卖地图”,即地产物业商拿着零碎的商铺平面图招商,却往往因为缺乏整体的经营策略而生意清淡甚至倒闭。
 

欧通国瞄准了他们的痛,与之进行合作分账的谈判,对于这些过剩的地产物业商来说,这不啻为新的生机,至少比荒废着强。因为只要ITAT产生销售额,这些次商圈物业便会得到10%~15%的分账,而ITAT也由此获得了低成本进驻的机会。
 

而在销售产品的定位上,ITAT的定位是老百姓买得起的平价品牌服饰,而其供应商直接寄售的模式则减少了中间供应商的流通环节,避免了服装行业经销商的层层加价,用欧通国自己的说法是“让利给消费者”。
ITAT的商业模式,使得它很难吸引有影响力的品牌商加盟。在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体系,并且将定价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建立直营渠道的雅戈尔,还是靠经销商拓展市场的七匹狼,抑或是以渠道加盟为主的美特斯邦威,这些知名品牌经过10来年的发展,都已有成熟的渠道体系和价格体系,很难接受市场的新入者分一杯羹。何况ITAT宣称走的是平价路线,这无疑是强势的品牌商们的劲敌。
 

所以ITAT的模式瞄准的是服装业中的中小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压力、纺织服装业逐渐取消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大背景下,国内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正急于找到一个销售出口。ITAT的出现,相当于给大量的服装业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免费的渠道。
 

在ITAT,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被欧通国称为“铁三角”。然而,一般般的品牌、次商圈的稀少人气,铁三角也成为业界对ITAT的最大质疑。对此,欧通国自有见招拆招的能力。
 

据传蓝山基金投资ITAT前,曾经请普华永道进行进资调查,因为模式独特,普华永道很难为ITAT定位,索性将其归类为Outlet一类的“名牌折扣店”。但是欧通国却不认同“折扣”一词,他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对“折扣”有着天然的心理敏感,潜意识会认为打折的产品意味着滞销或者质量有折扣,因此他采用了会员价的方式。
 

在ITAT,顾客只要花30元便可以办一张会员卡,而每件衣服的标价分为两种:门店价和会员价,会员价通常比正价优惠25%~30%,这样的定价策略会令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张会员卡。
 

欧通国认为会员卡不仅可化解消费者对“折扣=滞销品”的疑虑,同时也可以增加消费者黏度。对于多处于次商圈的ITAT店来说,业界的质疑来自于次商圈的客流量稀少,欧通国则通过发展会员的方式增加回头客。截止到2008年6月,ITAT拥有2600多万有效会员,欧通国自称ITAT 的回头客超过80%以上。同时,仅仅凭每张30元的办卡费,如此庞大的会员基数也为ITAT敛得一笔不菲的资金。
 

另外,业界对于ITAT的质疑还来自于其商品毫无名气的品牌。欧通国的辩解是,“我们卖的是品牌商品,而不是名牌”。尽管打造的是一个渠道品牌,但是ITAT旗下仍然成立了两个公司管理在海内外注册的100多个商标,即法国国际商标集团(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欧洲服装集团(亚洲)联盟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的品牌可为OEM供应商提供贴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ITAT旗下几乎所有的商标都有个“洋”名字,比如NINA、贝尔曼等,做过多年国际品牌代理的欧通国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洋品牌,因此刻意“洋化”商品品牌,乃至在渠道品牌上也强调英文字母ITAT以及“国际品牌”等字眼。
 

其实欧通国自己对洋品牌是不屑一顾的。他曾经去国外参观LV的工厂,对于这种表面印着花Logo、成本不过几千元的手工皮包很是不屑,“居然能卖出几万甚至几十万!”欧通国撇了一下嘴,摇摇头说:“太不值了!”
 

不过,对于自己创建的企业,欧通国却期望打造一个渠道品牌。显然,ITAT的目标消费者并不是阿玛尼、古驰等国际一线品牌的消费者,欧通国认为这个市场是金字塔的顶端,太过于狭小,他瞄准的是金字塔中低部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占据了13亿中国人中的8亿多。在欧通国眼里,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正在升级,他们有了品牌意识,却难以消费高端品牌,而ITAT强调的“国际品牌”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品牌而不是名牌、以会员卡带动次商圈的消费,这些见招拆招的策略都极其迎合资本市场的欢心。在服装业和零售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的欧通国不仅对消费者心理有着极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有过带领企业上市的经历——10多年前他的身份是金盾西服创始人兼董事长。当年他携金盾西服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却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被恶意收购。从资本市场再次站起,也令欧通国深谙资本市场的心理。
 

但是ITAT的2008年却流年不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过程中,因为商业模式被质疑以及销售额做假等原因,ITAT接连三次聆讯被否,从无限风光的巅峰急剧跌落,高盛、美林等投行纷纷弃它而去。
 

ITAT的教训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ITAT尽管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却因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丧失而无法帮助合作伙伴获得销售过剩能力的通道。
 

无疑,ITAT通过构筑一个多接口的开放型平台,组建了一个外骨骼化的价值网络——ITAT与1500多家供应商和800多家地产物业商实现市场信息共享,ITAT并不自己投资购买货品,也没有自己的库存,而且并不预先支付商场地租。这些在传统零售业需要用资金获取的资源,却因为ITAT找准了自己的价值层面切入点,以价值链重构者的姿态,打破了国内混沌商业环境中过剩资源的胶着状态,从而以IT作为组织能力,去组织企业的外部资源实现杠杆增长。
 

一切看似完美,欧通国也一直强调“铁三角”的新商业关系,即供应商、ITAT与地产物业商是平等合作关系,三者是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践者。
 

实际上,ITAT是这个价值网络的重心所在,它的关键在于市场能力——这是欧通国为合作伙伴描绘的蓝图,也是ITAT一直以来期望获得的核心优势。大量的价值网络成员满怀热望吸附在ITAT这个开放型的平台之上,帮助ITAT实现了轻资产的规模性增长。然而,ITAT缺失的,也恰恰是这部分能力。
 

在ITAT位于很多城市的门店,都会有门可罗雀的场景。如果以传统零售业的平效等考核指标来看,ITAT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
 

如果不能开拓市场,再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摆设。
 

欧通国看到了国内服装制造业没有市场能力,但是问题在于ITAT自己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它缺失的是轻公司的精髓——企业可以将非核心的能力以低成本的方式外包出去,但同时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是轻公司在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优势。
 

这种核心能力或许是研发能力,或许是品牌运营能力,又或许是市场营销能力,它是轻公司吸引外部资源构筑价值网络的引力所在,并且这种能力可以为所有价值网络成员实现更大的利益。
 

“零货款、零场租”,令ITAT在市场能力的两端都丧失了优势。由于大量藉藉无名的品牌进驻,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因为有品牌、质量好的商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强势品牌们却不愿意先铺货给ITAT,因为ITAT的无条件退货的合作原则,相当于要强势品牌承担库存风险。
 

实际上,ITAT的渠道能力也并不强,因为其店铺的位置大多位于次商圈或者三类商圈,这些地方往往客流稀少。
 

在具体的商业实践中,ITAT的市场能力仅仅是美好的愿景。藉藉无名的品牌,偏僻的次商圈,都无法聚集人气。如果这两个要素有其中一个很强势,比如强势品牌或者黄金商圈的店铺,那么ITAT的吸引力便会飙升。
 

强势品牌次商圈的组合,比较常见的模式是OUTLET,尽管地处偏远地方,但是汇集了国际一线品牌打折品的OUTLET因为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趋之若鹜。
 

黄金商圈弱品牌的组合,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沃尔玛或者家乐福——在中国,家乐福和沃尔玛都在客流量大的地方开店。这类连锁卖场里的服装品牌都不出名,但是因为旺盛的人气和便宜的价格,也能带来强劲的销售业绩。
 

ITAT占据了两种组合里两个弱势的要素,因此能较容易地聚集资源,实现杠杆增长,但是这两个弱势的要素令ITAT的市场能力大打折扣,这将影响到ITAT组建的价值网络的稳定性。
 

实际上,卓越的市场能力包含了很多要素,比如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优惠的价格、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强大的预测能力、设计能力等,而这些都是ITAT所不拥有的资源,这令它以轻资产外包能力之后,自己却缺乏核心的能力。
 

欧通国并不是没有在ITAT的市场能力上下功夫。2007年ITAT投入800万冠名香港回归10周年的“同一首歌”。这一年ITAT花了8000万人民币用于市场推广,而2008年的预算这是2亿元。当年欧通国凭借电视广告令金盾西服一炮而红,因此在再次创业时,在电视上尝到甜头的欧通国希望借此塑造品牌。
 

不过现在的消费者已非当年的消费者,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鲜有品牌服装,媒体资源也很稀缺,因此广告效果明显。如今媒体资源相对过剩,而且国际大品牌大量涌入中国,在内需增长的大背景下,ITAT销售的大量不知名的服装品牌根本难以抓获消费者。
 

为了解决次商圈客流量稀少的问题,ITAT的策略是引导消费者购买会员卡,以会员价优惠的形式增加消费者黏度,目前ITAT已经有2600万会员,但是维护却非常初级,并没有对会员需求、会员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难以为企业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欧通国甚至亲自出马,谈下了英国上市公司Sports Direct(简称SD)旗下品牌的中国代理权,他认为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渠道的力量大了后,才能逐渐吸引大品牌进入。
 

ITAT也并没有忽略服务质量,甚至是国内鲜见的高质量服务的连锁零售企业,至今在其会员店里都提供免费午餐和饮料等服务。如果你进入ITAT的门店,几乎每个售货员都笑容可掬。
 

但是,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缺乏汇聚人气的商业地点,缺乏培养顾客忠诚度的有效策略,都是ITAT的软肋。加之在快速的扩张下,ITAT的管理能力也更加薄弱,员工很难把精力放到做好销售上。
 

ITAT只是以符合未来商业趋势的特质搭建了一个开放型的平台,然而对于平台自身核心能力的优化,ITAT缺失了,这却是轻公司最重的地方。
 

这一切,令ITAT与对供应商以及地产物业商许下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