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招办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关爱了谁?


重庆招办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关爱了谁?


柏文学


    重庆市今天取消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考生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但是依然没有公布这份被媒体持续质疑的考生名单。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这31名考生系青年学生,重庆市未公布考生名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保护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7月8日中国青年报)


    关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然而,重庆招办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却与关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无关。因为民族身份造假,不是这些学生的丑闻,而是其家长的丑闻,以及更改学生民族成分过程中所涉及方方面面相关责任人的丑闻。


    尽管高三学生们已经是民事能力责任人,但是学业负担很重,学习很苦很累,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消耗在书山题海上;加上他们没有社会阅历,不知道社会上的规则和潜规则;同时在家庭事务的重大决策中,孩子一般不会占据主动权和决定权的地位,父母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孩子未必能够拦得住。所以,虽然孩子是直接的受益者,但不会成为更改自己民族成分的始作俑者和“主犯”。


    从而,很显然,大众要求重庆招办公布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名单,绝非冲着这些学生而来,不会抓住这些学生本身不放,不会把民族成分造假违法事件的责任强加在学生头上。大众所关注的,是谁胆敢无视党纪国法为所欲为?是谁弄虚作假破坏高考公平?是谁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不公布这些学生名单,就无从知道其父母,就无从知道是谁?


    虽然重庆官方宣布15名当地涉事官员被查处,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并且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重庆市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问题,但是,不公布这31名考生名单,人们怎么知道自己所发现的作假者在不在这31名之中呢?怎么能够有效继续监督呢?所以重庆招办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客观效果上所关爱的不是这31名考生,而是关爱了考生的父母以及相关涉事责任人。


    如果国家真正要关爱考生的健康成长,应当不要取消这31名考生的录取资格,而是让其去掉非法加分后照样参与录取,但是所有参与作假的公务员统统辞退,终身禁入公务员职业。这样的想法,不仅有公务员法作为法律依据,而且也是我国重建社会诚信、重塑公权公信的迫切需要。否则,既关爱不了考生,也关爱不了违法者,更关爱不了大众的信任和期待。


    顺便提及,教育部的加分政策实在是百孔千疮,漏洞百出,亟需修订完善。整个加分的实施过程都应当严格规范,加分信息公开的时间、内容、场所都应当详细规定。这才是真正的对社会公平的关爱,也是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的关爱。


《教育部: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体现对未成年人关爱》
http://news.qq.com/a/20090708/000625.htm
《重庆取消31名民族造假考生资格 查处15涉事官员》
http://news.163.com/09/0708/02/5DLQBVAK000120GU.html
《律师申请重庆招办公开31名身份造假学生名单》
http://news.qq.com/a/20090707/001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