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按语:喜欢读重庆著名画家杨必位的画论,杨必位学识渊博,字里行间洋溢着哲理,可谓文中有画,意境深远。重庆有很多文化艺术界的大家,“何处闻香 ,香在无心处”,艺术的芬芳伴随心灵的修炼,给这个世界增添悦目的天景!
何处闻香 香在无心处
贺重庆市现代禅画院成立
“当我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
这是一首17世纪日本诗坛巨匠芭蕉的俳句,后经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介绍之后,在日本广为流传。此诗初读不觉新奇,尔后方觉禅意妙然。一棵草花依在篱笆边,没有人会去注意,却悄悄地开出了一种天然,开出了一种宇宙间的深刻意境;这意境没有娇饰,没有故作深沉的高诵低吟,更无半点惊艳之态,却产生出了让人无尽的联想。这小花生于僻壤,隐于篱墙,但却引来了文化人的垂青,诗人的敬仰。其中的静寂、空灵,自然,如同“山色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在山野里放歌,在隐逸之中自得其乐。
从一首小诗中,可看到中国的禅宗文化如同不起眼的小花一样,自由自在地开放着,但谁可料到,它却开到了日本的篱墙边,开进了芭蕉诗人的心里,开出了天地中的“道发自然”乃至广大 。
我从北京回渝,才知道重庆成立了《重庆市现代禅画院》, 这是一件可贺之事。我感到可喜的是,它如同一棵荠花,紧依华岩寺旁,却悄然地开出了一片崭新的,适应着现代社会发展的,禅宗与艺术同道而行的文化天地,开出了一种文化的高贵与隨意中的自然。祝愿它能在自然的状况里,成长为一座鲜活可人的禅画院,更是一座求知不断的文化智库 。
禅是什么,禅是不以言说的‘静虑’,是一种人生‘体验’的感悟,是精神世界中的境界追求,是虚灵空间里的情感寄托。所以对禅宗文化里所賦予的境界美,是人们的智慧与心境的再现,是中国文人的超时空的体验、追随与依托,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另一种重要的超然物外的文化形态。
一般人都以为禅即是佛,却不知六祖慧能开创出的禅,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觉悟禅,曾经被视为中国士大夫文化中的灵魂支柱。通过历代僧人与文人的共同努力,在陶渊明、王维、苏东坡、黄山谷,朱程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的助推中,在思辨与体验之中,共同发展出了这一伟大的文化珍宝,它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与净化,产生出巨大的精神文化的催化作用,它将人的境界从浑噩之中提升到艺术化的理想追求之中……。
回望历史,就会看到中国的诗、书、画,却能恰到好处地,将禅境中的空蒙,禅意里的慧灵之气,用禅宗里的遮诠,用隐喻与含蓄的手法,用艺术的,富有境界美意的表现形式,去达到淳化后的物化再现,并产生出感人至深的典藏作品与故事。所以二千多年来,诗境、画境与禅境,都是相互交融而出的,都能共同去完成着人类精神感情中的抚慰。
白居易的《题遗爱寺前溪松》诗“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其中所反映出的情感深处的寄予,与禅宗文化中的慧化造境是紧密连的,‘偃亚长松树’的松树能‘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是一种超远的心灵追求,‘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更是情性的静泊与自爱,‘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却表露出白居易对理想追求的寓托。我想画院已经荣耀地来到了世上,但愿能像白居易诗中的松一样,成为重庆文化的‘翠盖烟笼密’,并让我等冒失的俗子,也能在此树下,去收获到幽栖为伴的文化生涯,到那时候,将是多么悏意的事啊!
郑板桥在说兰草的联句中写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跟荠花依篱墙边的心理是何等相似,与禅中的体验是感悟至深的,铃木大拙也说“禅就在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在我们的所有经验中”。禅画院伫立在荷花簇拥的华岩寺旁,面对着夏日里,每天清晨的荷花,舒卷而娇媚,每日夕落的荷花,垂谢而默然的自然道法之中,这也是最好的禅意中诗化的净界,是禅画院去汲取文化养份的最佳地方。当我在禅意的院中,去收获到一份‘安知鱼乐’的情心时,也就安知画院中,禅道旁的绘画之花到了盛开之时了。
------------ 杨必位有感于禅画院成立之时
何处闻香 香在无心处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