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重新布入上升通道
* 应微幅调整已短期见效的宏观政策
* 降息及下调存款准备率预期大降
路透上海7月8日电---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正式告别下滑且环比有望于第二季重拾升途,宏观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并着力经济结构调整,以期让中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走得更远成为共识.
鉴于中国央行已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二周微幅上调利率,市场已普遍认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继续实施,但将由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入微调时期.而市场对央行将于年内再度降息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也已大大减弱.
中国总理温家宝已于本周二召集数位智囊人物共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计,与会的经济学家建议,由于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回暖有待时日,外部需求未来两三年仍将低迷,中国已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稳定.但央行应在货币政策上给出适当暗示,以对市场普遍担忧的通胀给予前瞻性的政策管理.
"在短期政策已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更要把政策力度放到经济结构调整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称,"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以较快的速度走得更远."
无独有偶,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近日也撰文称,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带来一些风险,可能不足以推动未来经济增长.他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要适时适度进行微调.
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于下周四(16日)公布二季度GDP等宏观经济数据.路透调查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态势已基本明确,受天量信贷规模的支持和政府不间断扩大投资产生的强力效应,以及平稳增长的内需,今年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料会回升至7.5%.
路透最新调查20位分析师则表示,预计未来一年,中国将维持基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变,仅在明年第二季结束前,小幅上升存款基准利率.
**可持续发展之需**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出口及投资,以及收入分配不均、产能过剩和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破坏等.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早已喊了几年.但金融危机导致外部经济环境的突然恶化,使中国自2005年就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放慢了脚步.
夏斌表示,现在全球经济已有一些好的苗头出现,必须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短期和长期政策要相结合,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之需.
一名不愿署名的政府官员则指出,目前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和信贷过度投放後所导致进一步的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坏帐激增,这种透支未来的行为,将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再度步入泥泞.
据消息人士透露,6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将逾1.3万亿元人民币.从而令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超过7万亿元.这一数据,已远远超出年初总理温家宝设下的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
"调整是必须的,否则未来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就会越迈越小."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指出,"就象人一样,长期高速奔跑难免会带上病,需要一个时期治病、调理,健康了,就又可以跑起来."
**如何调整经济结构**
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决策层早已明确要从消费着手.在温家宝与智囊专家们共商治国大计的讨论中,解决民生问题,以真正启动国内消费成为重点议题.
王建此前也撰文指出,即将开始制订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2011-2015年)应将调整作为主题.首先是大规模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其次则是大力推动城市化,解决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的问题;三则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先集中、後返还"的财政体制过渡;四则是要以市场化的动力对不同体制的企业进行调整;最後,要进行大规模的城乡环境整治.
不过,王建指出,调整的时候就不会有高速度,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7-8%之间就应该满意,要把调整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把增长速度放在次要位置."
启动国内消费无疑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动力.在中国推出的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方案中,不乏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投向.上月,国务院并出台国有股划转社保基金持有的政策,以充实社保解决百姓後顾之忧.
**货币政策调整进行式**
近期,银监会也频频出手,引导信贷合理流向并提示风险.受首次公开发行(IPO)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走势连连回升,今日回稳至1.22%,较此前长达数月的低位上涨约25个基点(bp).
"今年新增贷款如果达到10万亿元,明年信贷是不是会骑虎难下?如果单纯靠通胀预期刺激投资和销售,是用对货币的无信心换取对经济的信心,是不是本末倒置?"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朝晖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也连连发问.
"贷款这样增长的确很可怕,将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胀预期."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赵庆明博士表示,"去年还预期央行今年上半年将降息并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但面对如此凶猛的新增贷款,央行就无法再采取这样的政策."
他表示,现在该降的时候没降下来,到时需要紧缩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太大的空间上调.由于央行调控更多是总量控制,在目前经济疲态仍现的敏感时期,银监会可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手段,对信贷资金投向加以适当的引导
分析:中国经济宏观政策即将微调 以期经济快速增长更持久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