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马,送一程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陈扬
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创业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创业实践中心)对外联络员骆薇同学约见多次,6月1号的下午,终于见到了风尘仆仆出差回来的陈书记,创业实践中心的同学对他很佩服:年轻有为,头脑灵活,待人诚恳谦和,胆大心细,没有他的全力支持和引导,大创中心难有今天的成绩!在团委会议室,记者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
作为全国排名前十位的著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三个200工程”,请问华中大如何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目标?如何用一套策略来实现“200个商业巨子”的目标?
陈扬(以下简称陈):
这个问题层面很高,可能由李校长来说比较合适,我在这只是试着解读一下,“三个200工程”是一个精英教育,即“200个学术大师,200个政治精英,200个商界巨子”,形象一点来说是“大师,大官,大款”。对于第三个“200”,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分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一,“创业讲堂”是面向全体学生,谁都可以来听;第二,创业选修课,可能修四个学分。课程的教学形式活泼而务实;第三,创业精英训练营,这个阶段完全实战,实行淘汰机制,每届历时一年,180名学生中只有50名最优秀的学生能胜利结业,之后他有机会参加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进名企带薪实习或获得创业基金,2006年开始每年举行一届。
记:作为团委分管创业工作的领导,请问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的具体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
陈:学校是非常支持的!目前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政府政府配套,但不是很到位,现在主要依靠自己的产业集团,与武汉市科技局共建,设立了大学生基金,市科技局和校产业集团各出资250万元。目前还免费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场地,让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到这个基地去孵化,这是很实在的支持!设备都配好了,可以直接用,其他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来争取!
记:校方根据实际情况对创业实践中心作了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设计?
陈:刚开始,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工作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五年前成立创业实践中心时,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来摸索这条路的,现在已总结出一套服务体系。创业实践中心还只是我校学生创业服务进程中的第一步,目前我校正拟定成立由校长挂帅的“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科发院等部门一把手作为委员,大家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记:校方是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的?
陈:由创业实践中心的同学从实践中总结出制度上报校党委,校团委审批,逐渐形成规范制度,创业实践中心的收入要先上交到学校财务处,再由财务处根据创业中心的具体需要进行资金使用分配。
记:在你主管创业实践中心的这段时间里,该中心的成绩是什么?是面临了哪些挑战?
陈:一、大创中心是一个学生组织,团委为了锻炼学生干部,对其没有直接的经费配套,她是一个服务机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造血,自主运转的创业机构!当初给了一幢空房子,他们几乎白手起家,办公室的装修费,桌椅等办公用品设备,空调等都是他们自己赚回来的!二、产生了一批创业的团队,目前有20多个,已注册了6家公司;三、培养了一批人,如创业中心每一届的负责人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如第一届大创业中心负责人现在酷派手机公司做区域经理,第二届的负责人在腾讯公司做产品经理,第三届的负责人现在网易公司工作,年薪10多万。
至于挑战,主要是体制上的,创业实践中心是一个学生组织,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关键还是学校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全民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需要政府牵头,大家一起努力的系统工程。
记:你们是如何进行校际和校企之间的交流的,目前有没有一个常规性的平台?
陈:校际交流有,但不多,因为每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不一样,有很多学校还没有创业中心。至于与省外高校的交流,那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学校的资金还是投入到本校学生的创业活动中去了。与企业的交流就比较多,与真维丝集团,TOM集团,统一集团,恒大地产集团等都在合作,至于常规性的交流平台,这个一定要有政府支持。
记:创业实践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陈:我感觉还是需要一个实体的机构来管理,我们正在考虑在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下成立一个类似于“科技孵化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真正用商业运作的模式类全方位管理大学生创业活动。我们李校长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想在华科大周围形成一个校友产业集群效应。类似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周围形成的“MIT”和“128公路”这样的校友产业集群。
记:请你给全国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创业组织提一些建议?
陈:近五年大学生创业工作让我深深感到:大学生创业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业精神,在我的理解中,创业分为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所谓发展型创业一定要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适应社会。微软公司之所以做得那么好,是因为它的产品服务满足了人类信息交流的要求,并且操作系统很友好!
要站在一个更高度的层面创业,或者跳出创业来看创业。创业是一个理想化的东西,是追求远大目标的一个过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业?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标?你不一定要马上去创业,要有一些综合性的积累才行。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创业或者适合创业。从大学到大学精神,从创业到创业精神,说到底,“精气神”还是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