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6月10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规划》中指出,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该《规划》将连云港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连云港市面临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机遇。
记者: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出台后,作为连云港市规划部门,连云港市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如何确保《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连云港市域生根落地,取得实效?
钱德福:我们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基本上处于同一时间段,这为我们制定城市总体发展框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说,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港口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与《沿海规划》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城市总体规划就是《沿海规划》在连云港的深化与落实。
连云港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城市东进、拥抱大海”,充分利用东部滨海地区优势资源,形成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建设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一个人口达200万的特大型城市。希望通过全体港城人民的努力和上级政府的支持,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滨海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
目前,从规划层面上,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深化和落实包括港口、交通、产业、生态、水、电等各方面的专项规划。同时对海滨新区、徐圩(临港产业)片区等滨海地区展开深入规划。
记者:港口、临港产业、港城“三港联动”,是沿海开发的必由之路。连云港市规划部门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钱德福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主要有几大措施来促进“三港联动”。一是构筑综合交通体系。我们为主体港区建设三条疏港通道,并在后方配置大型物流园区,同时加快铁路、内河航道的建设,来提升港口运输功能、提高产业园区与港口的联动;逐步建设全市快速干道体系,拉近港口、城市、产业的时空距离。
二是强化城市对港口的服务能力。着力打造紧邻主港区的商务核心区,为港口提供强大的信息、商务、会展、管理等服务功能;通过海滨新区的建设解决城市与港口争地的问题,同时为建设亿吨大港提供更强劲的服务。
三是协调港口与产业一体化布局。在徐圩片区,其海岸线外是今后的深水港区,紧邻其后方,对大面积的低产盐田进行改造利用,规划了大型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使其成为形成江苏沿海地区“三极一带多节点”中的重要节点。这一地区也是今后发展钢铁、石化、盐化工、重型装备制造等重型临港产业的主要载体。
记者: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一个重大而现实问题就摆在面前:苏中苏北发展临港产业,如何坚守“生态高地”?沿海开发会不会成为环境污点?
钱德福:连云港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建设一个生态型的城市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连云港总体规划中,生态优先是我是城市发展八大核心措施之一。根据生态资源分布情况及其他因素,把山体、湿地、海洋等大型生态空间划为禁建区、限建区,连云港规划区1500余平方公里80%以上都属于这两类性质,包括沿海地区在内,城市建设和产业开发只能适建区进行;同时,借鉴一些在生态城市建设比较成功经验,我们在主城区划定了一环二纵五横”的中央生态绿环,预留1000米左右的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及产业组团的绿色屏障,这些廊道之间相互联系,并与山体、海洋、河流湿地相勾连。
对于滨海地区开发,我们更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沿海一线控制了绣针河、韩口河、临洪河、埓子河口、新沭河等五条生态大通道;在海滨新区我们规划了9平方公里的水体作为生态区域,在徐圩(临港工业)片区划定“一纵四横”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目前,我们正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连云港生态系统规划,力图在城市生态框架、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制定更为系统、更深层次的生态保护措施,努力建设一个大尺度、生态型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