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管理学”》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一)
从宋朝建立(公元960年)至中华民国建立(1912)的952年历史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继续发展,但到了清朝后期已逐渐衰落,在明朝的中、后期曾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是在迂回中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但仍然不乏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出现,犹以管理思想领域的思想家见长。
范仲淹的人才管理思想
范仲淹(980——1052年),曾任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正直敢言,关心民间疾苦,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写下的千古名句。
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他对当时边境不宁、民不聊生的残乱局面深怀不安:“若不急于求人,早革其弊,诚国家之深忧”。
他深刻地揭露了北宋用人的弊病:“才与不才,一途并进”,“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能政者十无二、三,谬政者十有七、八”,“髦者、懦者、贫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政者”纷纷占据要职。这些人“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或急急于富贵之援,而孜孜于子孙之计,志不在政,功焉及民?”不仅如此,这些平庸之辈还想方设法排挤有才之人,“贤杰之人,谗嫉者众”。
可见北宋当时政治之昏暗、社稷之沧桑,以及有志之士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悲切和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