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呆滞?


 

比内的成功在于首先以一种数理的方法对人类的某些心理活动水平进行了定量化的测试,并且其测试的结果与被测试者其后在学校的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即“智商”高者,学习成绩好者居多;而“智商”低者,则很多也学习成绩不佳;看上去就“傻”的人,“智商测试”成绩一般也比较低。可以说,他基本上完成了学生家长所托付的任务。
然而,人类对于“智能”的追求绝不会仅仅限于考试成绩的出色——在中国的科举时代或许曾经接近于如此,但那早已被世人公认为是过时的僵尸。在今天的时代,人们对于“智能”的理解是应该与“成功”相关的个人心理素质或者能力
这种看法并非我的个人意见。事实上,古今中外人们在思考“智能”的问题的时候,其潜台词无不是与“成功” 密切相关联的。古人在惊叹王勃为“奇才”之际,是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诗词歌赋独尊的时代,优秀的文章就是“成功”的高级境界。令人遗憾的是,那个时代并不承认科技上的创造发明也是“成功”的标志之一,所以至今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发明了火药。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是被欧洲文化至为推崇的智者,是因为古希腊人认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皇冠,因此数学方面的成就标志着数学家本人的巨大“成功”。而反过来古代中国人却没有看上这种“雕虫小技”,所以更早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中国人却只能落得个“无名氏”的下场。原始人的“智力”,是以战胜在体力上优于自身的猛兽之“成功”为尺度的;比内衡量人的“智力”,是以能否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成功”为标准的。抛开了“成功”这个表象,凭空讨论“智能”实际上全是无的放矢。如果没有“成功”做为可预期的结果,“智能”对于人类就不再有什么持久的魅力,说不定会成为类似于“立毛肌”的功能,因无用而退化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