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路率先通车 丹东城临江面海
本报记者 刘长杰 丹东报道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将经济带上的一个传统的临江城市变成一座现代化的临港新城。
7月16日,国门湾地产销售处人流穿梭。“那边排队抽号的,是到这个楼盘买房的;而我们这边的,都是来参观丹东临港产业园规划的。”国门湾展示中心的沙盘讲解员挥手画了一道弧线,“现在每天这个展示中心要接待两三千人,一批又一批的人流让我们不停地讲讲讲。”
国门湾商务区位于丹东市老城区以南的鸭绿江边,这个两年前还是沿江滩涂的5平方公里区域,如今已被一个沿江、沿海快速发展的新丹东赋予了新使命——这里将成为一个集商业、金融、口岸物流、行政服务、文化、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开发区域。明年,丹东市的党政相关部门,也将迁居于此。
国门湾商贸区的迅猛发展,只是沿江、沿海新丹东的一个缩影。作为北黄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面对史无前例的发展良机,丹东开始重新谋划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设四大组团,打造丹东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目标,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也随之开始。
临港产业园的构建,让丹东市一直以来梦想的“港(丹东港)城(丹东市)一体化”、“丹东—东港同城化”的战略目标,有了得以实现的主要承载体。
“江城”变“港城”
在丹东的老城区,山水之间最窄处只有700米,最宽处也只有1.3公里。锦江山公园一位晨练的老先生说:“虽然是城市,但有嗓门大的在城北喊一声,城南的江边都能听见。”
身为一座沿江的老城,多年来依山傍水的丹东市一直受困于城市发展空间的狭小。因而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将成为丹东市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亦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使丹东母城区向丹东港方向延伸,实现丹港一体化,进而实现丹东与东港同城化的主要驱动力。
与鸭绿江相依而建的丹东市新城区,规划面积6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重点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其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家级边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丹东市未来城市行政、经济活动中心,独具文化特色的边境滨江临海旅游城区,现代化的陆路口岸、物流枢纽及产业基地。上述的国门湾商务区即隶属于此区。
沿着鸭绿江沿岸向西向南,丹东临港产业园依次规划布局了新城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区和港口工业园区。通过重新架构城市未来的发展布局,丹东这座传统意义上的沿江沿边城市,正在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临江面海新城。而让丹东加速实现上述这些转变的助推力,则是辽宁滨海大道的修建。
腾飞之翼
在丹东境内总共127公里的滨海大道上,依次分布着丹东市区、临港产业园区、大东港区、东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港沿海渔业养殖区、东港市中心渔港等6个经济区。作为辽宁省滨海大道的东端起点,丹东滨海大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丹东市几大产业园区高效地串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条产业园区干线通道,对加速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形成,促进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快丹东由沿江城市向临港新城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而滨海大道沿线经过的还有虎山长城、志愿军过江遗址、鸭绿江断桥、海角公园、观鸟园、獐岛、大鹿岛、湿地、大孤山等9个自然风景区。在滨海大道的串联下,这些景区已经形成了一条新的旅游线路,使丹东的旅游业商机赫然显现。据初步测算,丹东滨海大道自去年9月建成通车后,仅东港地区就将增加旅游人数20多万,增收1.2亿元。
滨海大道贯穿丹东市主要渔业区,以往由于交通不便,丰富的海产品有货运不出去,大大地影响了渔民和养殖户的效益。
“没有滨海大道的时候,我们养殖户是风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东港市祥顺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岩说,滨海大道建成后,他们的海鲜3个小时即可抵达沈阳,比原来节省2个小时;原来鱼虾、贝类要死1/3,现在由于运时缩短,可以大大降低海货的死亡率,经济效益比修路前提高了一倍还多。
在丹东市几万渔民的心中,滨海大道已经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
***此为发表于20090724时代商报三版“辽宁沿海千里行”系列报道专栏的第一篇报道原文,发表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