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定投与超级投资


    ■张东臣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咨询基金定投事宜。我建议他选择指数基金,最好是沪深300指数基金,而且要选择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选择标准指数型基金——即完全复制指数的基金,而不是增强型指数基金。最后,我还特别提醒他:定投指数基金是基于对国民经济及股市的长期看好,以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为目的的“懒人投资法”,适合缺乏投资经验的普通工薪阶层,需要长期坚持。
    的确,如果你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每月领取固定薪水,既不懂投资理财,又找不到信得过的人帮你理财,那么定投就是你参与股市的最好方式。定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积少成多,相当于被动地定期存钱;另一方面又可以摊平投资成本,回避股市波动所带来的系统风险。此外,定投指数基金还有管理费和交易成本低廉的优点。
    当然,如果你是拿现成的一大笔钱投资,就另当别论了。
    之所以选择指数基金,是因为它可以防范股市的非系统风险,避免因投资对象选择不当而“赚了指数不赚钱”。之所以选择沪深300,是考虑到指数样本能够覆盖两市,代表性更强,而且它可能会成为首个股指期货的标的。之所以选择实力雄厚的公司,主要是为了便于长期作战。
    由此可见,定投回避了择时的风险,指数基金回避了择股的风险。定投指数基金既不用择时,又不用择股,就能分享股市平均收益,可谓不折不扣的“最佳懒人投资法”。
    定投不在乎你是从6000点开始,还是从1600点开始,关键是要长期坚持。如果中途放弃,就失去了定投的意义。如果短期内赚了钱,经不起诱惑而“落袋为安”,只能说明你目光短浅;可如果短期内赔了钱,忍受不了账面浮亏而“斩仓割肉”,就只能说是愚不可及了。
    长期来看,买指数基金就能战胜多数基金经理。同时,这也意味着你完全放弃了择时、择股,就不可能再成为超级投资者了。所谓超级投资者,其实就是通过择时、择股、集中操作,以获得长期超越指数的投资收益。巴菲特就是典型的超级投资者。
    一直以来,学界和投资界都有两派观点:一派是持有效市场论者,认为市场是不可战胜的,并用统计数据来对此进行各种实证;另一派则对有效市场理论嗤之以鼻,并用自身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笔者看来,这种争论并没有意义。因为市场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对有的人来说,市场是不可能战胜的,对有的人来说,战胜市场则是必然的。
    如果你是有经验的老股民,只要在买指数基金时注意择时,就有可能战胜所有的基金经理,那么,你就是超级投资者了。需要注意的是,你最好降低操作难度,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持基不动,而只在绝对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进行主动性的择时操作。否则,“偷鸡不成蚀把米”,就反而会输给指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易方达基金公司今年年初动用2亿元自有资金申购旗下的易方达50指数基金。上半年,易方达上证50指数的净值增幅是68.64%。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择时投资的案例。用当时力主这笔交易的公司副总裁刘晓艳的话来说,“这的确是我们信心的体现,我们至少认为目前不是2009年的最高点,将来一定会有机会。”
    年初时,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会看好后市,最好的策略是选择有潜力的股票买入。易方达公司当时之所以没有买股票,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基金公司自有资金不能直接买股票。而购买旗下股票方向的基金,要想在品种上做文章,一方面很难,另一方面“会有利益输送之嫌”。所以,对基金公司来说,买指数基金乃明智之举。
    如果用“后视镜”来看,做超级投资者似乎并不难,只要“低吸高抛”就行了。但实际上,用“事后”来检验“事前”,把“偶然”当作“必然”,这正是投资者最大的误区。在经历了大的波动之后,每当人们回过头来看,就会觉得“投资其实很简单,只怪自己当初太傻”;于是,就很容易再犯“眼高手低”的老毛病。
    对投资者来说,有意义的永远只是未来,而预测未来并非易事——市场总是会盯准你的弱点,出乎你的意外。
    有人戏言,要想成为超级投资者就必须有以下三种性格:1.轻度抑郁;2.偏执的个性;3.在夜间痉挛。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对应的就是:1.整天用功,思虑过度;2.独立思考,坚持真理;3.对风险极其敏感,已形成条件反射。
    总之,做超级投资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条件确非一般人所能具备。